中国报道讯(苏亚花 报道)12月28日,主题为“城市之治:街道改革与发展”的第四届首都治理论坛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街道办事处、城市的基层政权是城市政府与民众打交道的“前端”,其治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城市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1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明确了街道办的7项职权和7项职责,为做好街道工作、改善基层治理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举措。本次《条例》将党的领导“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和“接诉即办”的工作机制等纳入其中,代表了首都进行街道改革的最新的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大广在致辞中从自身职位和工作的角度,谈到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关系:“首发院和党建研究所都是北京14家高端智库中很重要的智库,天然关系很近,党建研究所目前聚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北京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和北京市的基层治理,两个研究院有很多的共同点,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首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教授认为,街道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直接影响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北京人民的幸福感排名其实很靠前,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街道治理情况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街道改革是嵌入到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之中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街道改革具有基础性和艰巨性,当前基层的改革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做了很多调整。杨院长指出,中国公共管理发展到了关键点,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发展自己的理论,街道改革就是其中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本次论坛举办的重要目的。他希望以后与首发院还有其他部门有进一步的合作,共同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副院长张杰教授以云南南坪整体搬迁中的基层管理问题为例,认为新型的基层治理问题很多,既有的理论难以解释当下的问题。他提出,一方面要为当前的相关政策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还要把相关问题上升到理论,进行理论的创新。最后他谈到,首发院发展进入第三年,这一年团队精诚团结取得了一些成绩。他表示首发院将会长期坚持举办首都治理季度论坛,也将同时举办北京经济论坛,发布对北京经济形势的分析。未来还会做北京经济创新论坛,包括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乃至应用到北京的整个创新。
接续召开的学者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开峰教授、吴鹏副教授主持,共有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党建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工委、天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10余位学者嘉宾,从自发生长机制、秩序维度、城市转型、公共服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嵌入式”改革、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等视角就街道改革与发展进行积极的解读和建言献策。与会学者嘉宾“学问无遗力”,在思维碰撞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为城市治理中街道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曹正汉教授围绕“中国城市社会的自发生长机制”主题做出讨论。曹教授结合自己在杭州生活18年的经验,阐述了“国家”大幅深入“社会”的背景下,真正的“社会”是否存在,以及其存在、形成和维系的方式。他认为,市场交易网络、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是城市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想象的共同体和现实的共同体是城市社会的典型形态,并以小区维权案例阐释了想象的共同体向现实的共同体转化的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历和当前改革的实践为切入点,用秩序理论对城市治理进行了分析。毛寿龙认为,当前城市治理是单中心治理模式,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需要传递的信息太多,又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网络,容易造成治理失灵。很多城市治理的问题是治理模型本身产生的,不是秩序产生的,市民任命制和合伙人的共同体制度是不同的秩序维度。目前要做的是把法律规定事项落实,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的秩序是上下等级的,需要讨论清楚每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发挥理论的想象力,打造多层次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教授以“大城市转型与公共服务可达性”为题进行了发言。孙涛聚焦城市社区发展实践,提出了行政改革推动的中国城市化逻辑,总结了中国城市转型“两化叠加”“四化交织”的特征以及城市化和城市转型引致的“双螺旋”府际关系,分析了样本城市传统轴和发展轴上公共服务可达性现状,发现中国城市转型特有的“单位”网络状分布。最后,孙教授提供了一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应用决策的4M思维,提出了安居乐业的“乐智城市”愿景。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工委书记冯志明以《“党建引领四区联动”——学院路街道基层治理体系实践》为题,从学院路街道这一具体案例出发,阐述了基层治理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学院路基层治理创新机制,带领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冯书记认为,街道作为政策执行者,工作中要重视行动,遵循“倾听-决策-行动-思辨”这一逻辑链条,通过党建引领黏合组织空间、网络重塑整合关系空间、城市中心融合生活空间以及机制优化耦合制度空间,打造区域党建和区域治理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以《北京市街道规划办事处条例》为例,讨论了城市基层治理的设计原则。他认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根本性问题是政权、公共事务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在界面政府这一“框架性思维下”,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职责清晰、条块和上下协同、依法行政、合作生产、合作治理、自主治理、制度技术和文化保障、监督和激励九项城市基层治理的设计原则。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主办,北京市党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