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闫志轩 报道)2021年6月12日是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俗积淀深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有传统口头文学、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医药、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传统体育和竞技等。
据了解,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由文化部批准设立,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晋中全境11个县(区、市),以及太原市和吕梁市各4个县(区、市),共19个县级行政区域,从涵盖范围看,这是一个“大晋中”区域。其中,晋中市所辖的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为保护区内的核心区,是非遗项目传承的密集区。该区域的历史典型性、资源多样性、遗存传承性,具有农工并举、商儒结合、乐武相济的北方农耕文化生态特征,在中华民族区域文化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保护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晋中区域文化生态,助力山西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晋中市坚持非遗抢救保护为先,重视非遗周边环境和各种关联要素的保护,主动面向市场,注重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非遗产业,不断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贴近百姓生活,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入学校正规教育,在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项目与人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与保护模式、与现代生活融合接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符合晋中实际,全民文化自觉保护意识与主观保护动性非常强的保护区建设模式,在非遗整体性保护和社区参与非遗方面探索出符合晋中实际情况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