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解决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筑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的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农村饮水安全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两年来,山西省以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让一股股“放心水”“幸福水”流进了千家万户。
大行动:政府主导、攻坚克难
涧西村位于广灵县城北的黄土丘陵区。过去全村只有1眼大口井,180户村民常年靠肩挑车推吃水,非常困难。2018年,村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水泵将水提到高位调节水池,铺设配水管网,将水输送到各家各户。
“可赶上好日子了!现在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再也不用担水、推水了!”今昔对比,78岁的刘维汉感慨万分。
过去是“挑”,现在是“拧”。“挑”“拧”之间,让刘维汉感受到了幸福指数的提升。
山西既是缺水省份,又是脱贫攻坚重点省份。经过连续组织实施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全覆盖、巩固提升等多阶段、高强度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由于环境污染、工程老化、管理滞后等因素,农村供水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工程仍然存在“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彻底消除贫困人口的“水困”?实践中,山西省自加压力、攻坚克难,集中力量抓好这项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建设。
健全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精准攻坚,以村为单元,对每个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村庄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严格做到“一村一方案”。
动态掌握底数。省、市、县三级水利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对全省农村贫困人口饮水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问题台账;通过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精准扶贫大数据紧密对接,及时向社会公布动态,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向上级争取、财政支持、整合涉农资金、鼓励农民投入等方式,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余亿元。
永和县南庄乡后苏家山村是靠近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全村41户、114口人。针对饮用水中氟含量超标的问题,当地因地制宜,投资9万元为每家每户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让远在深山的群众喝上安全水。村民辛清平高兴地说:“以前我们村的水含氟高,对人的牙齿和骨骼都不好,政府为我们安装净化设备后,让大伙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水!”
“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的四项重要指标。”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石生新表示,近年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升级,集中供水率达到95.8%,供水保证率达到94.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4%,水质达标率达到94.7%;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3.3万处,受益人口2418万人。
新变化:人水和谐、村美业旺
如果说,山区群众对无水的痛苦体会最深的话,那么当有了水以后,他们感受到幸福也是最真。
轻轻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啦哗啦往外流。贾拉柱伸出双手,捧起干净的自来水,清澈的水从指尖穿过。“过去我们喝的是‘望天水’,水清水浑全看天。”回忆过往,河曲县贾家山村农民贾拉柱满脸辛酸。
从河曲县城出发,翻越沟壑山梁,颠簸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贾家山村。这里海拔1675米,是全县海拔最高处;这里沟壑纵横,水源奇缺,是全县吃水最困难的地方。
得益于深井联村供水工程,2016年贾家山村村民与吃水难挥手作别。“以往家里来了客人,宁给他吃一碗饭,不舍得给他喝一碗水。”老贾指着院里“光荣下岗”的两口大水缸感慨地说。
与贾拉柱一样,垣曲县王茅镇下亳村村民喝着甘甜的水,乐在脸上,甜在心里。
“根本想不到五龙泉水能接到家里来,这下我们喝的不仅是放心水,而且还是矿泉水。”下亳村村民席转身一边介绍着村里饮水的变化,一边打开自来水咕咚咕咚地喝起来。
2018年8月,一个集中供水工程的建成运行,让3万多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以前村里的水烧开了还得沉淀半天才能喝,现在一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甘甜水了。曾经下雨天怕黄水,家中常备矿泉水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席转身说。
“两不愁三保障”少不了水的保障,产业发展离不开水的灌溉。
地处二郎山下的大宁县曲峨镇山庄村,4个自然村散落在15公里长的沟梁上,村民吃水要到几里地外的山沟里挑,挑水就是村民们每天的头等大事。若遇天旱水少,吃水更是困难。
村党支部书记贺兰珍说,现在好了,村里家家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很多村民还在院子里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修了小澡堂;水通了,可以浇地了,村民们院里种菜、地里种瓜,吃菜不发愁,卖瓜有收入,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水兴百业旺,水润民心甜。”大宁县水利局局长李伟表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多举措:建好管好、长效运行
每天清晨,代县枣林镇二十里铺村的水管员王国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里的蓄水池查看水质情况,看设备有没有损坏。在代县,像王国英这样的水管员共有274个,实现了一村一个水管员。
代县水系稳定,村民长期喝的是浅层地下水。近年来,因地下水水位下降,浅层水水质变差,村民饮水得不到保障。因地制宜,当地从深层地下水着手,每个村修建一个抽水泵站和蓄水池,抽取深层地下水,通过自来水管道送到村民家中。
在水源保护上,代县实行保护范围划定、密封加盖上锁、设立水源标志牌等保护措施。同时,每个村子聘请一位饮水安全工程水管员,进行日常的管护工作,还可以为村里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农村饮水工程面广量大,保证工程长效运行一直是“短板”。山西省以管理制度创新为重点,不断探索,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制定管理法规。出台《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试点建设,在工程布局、设施配套、管理机制、水价形成、水费收取、良性运行等方面做出示范,打造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样板。
加强行政监管。全省115个农业县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98个县成立了专管机构,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建成117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检测工程2.2万处。
在阳高县,采取强化资产、运行、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县财政每年配套100万元维护经费,同时不断引导农民增强水商品意识,自觉定期足额交纳饮用水水费。
在平陆县,水利部门通过水质化验实现全覆盖,配备了水质检测专业人员,按照农村饮水安全19项指标,定期对全县所有供水工程水源及末梢水水质进行化验,实现了水质化验全覆盖。
在河曲县,将工程规划与建后管理结合起来,打破乡(镇)、村界限,能够联村供水的全部实现连村供水,扩大供水规模,有效降低供水成本,促进运行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要让幸福之水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强支撑。”省水利厅厅长陈耳东说。(记者 赵建军 实习生 李婧宇)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