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晋中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活力四射

发布时间:2019-11-20 09:20:59 推广 来源:晋中日报

晋中日报讯(记者 张润平)亮出新颜值,美出新气质,澎湃新动能,展现新作为,2019年,山西省晋中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以强农、美村、富民为抓手,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到推动乡村振兴规划布局;从强化产业支撑,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建设宜居新家园,到推进乡风文明向纵深开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合力擘画出“醉美乡村、多彩农园 ”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晋中步履铿锵。广袤的田野作证,百里乡村振兴廊带建设是晋中市以人民为中心、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超越,“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大手笔、大战略,是硬碰硬、实打实的发展成果,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乡村更宜居 群众更幸福

“都说这里山好、树好,没想到居家环境也好,一圈转下来,感觉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能体验出人们说的乡愁。”日前,徜徉在五彩缤纷的深秋美景中,太原游客沈鑫感叹不已。

他啧啧称赞的寿阳县平头镇山底村,是晋中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上的示范村之一,位于鹿泉山省级森林公园区域之内,群山环抱、环境宜人。谁也想不到,一年前,它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沾满泥,圈厕连成片,垃圾随处堆”的脏乱村。

“我们村离城远,以前大家不咋注重环境卫生和村庄建设,村容村貌比较差,有能耐的村民们都想方设法地搬到城里住。” 村委主任陈林旭告诉记者,借助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的契机,山底村今年大力改善村庄环境,拆违建、清垃圾、改厕所、铺管道、栽树木,并将常年废弃的老宅翻修一新,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底村是晋中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上的一个缩影,更多的示范村和它一样,经过一年的整治,拥有了干净整洁的路面、设施齐全的休闲文化广场、充满书香的农家书屋、风格各异的农家院落,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村庄的气息。

在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中,晋中市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但要一步到位”的原则,通过拆违治乱、配套上下水、垃圾分类、改造厕所、治理污水、廊带绿化、河道治理等途径,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截至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的首批10个示范村均已实现了环境整洁、饮水便捷、村容美丽、村庄披绿。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示范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乡风文明建设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很多农户家门口挂着一块“美丽人家”的牌子,有的人家牌子上有三颗星、有的有四颗。“美丽人家”评选,是今年晋中市进一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具体实践。从5月开始以来,迅速在全市农村得到推广。通过引导村民爱护环境、崇德向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美、持久美、内在美、发展美、制度美”。

推动产业振兴

激发新动能 发展高质量

榆次区东赵乡石羊坂村有两个特殊的大棚,一个主人是80后青年李富春,种植的是双层高架红心火龙果;另一个户主是周磊,棚内发展的是“鱼菜共生”项目。立冬已过,富春的大棚里火龙果开始大量挂果,周磊的鱼、菜也都长势喜人,这让村支书边旭东乐开了花。

“没有能人,村里哪能有高收益的产业?没产业,肯定就留不住人。”他深有感触地说。

能人带动,是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兴则百业旺。为此,晋中市在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中,积极创新思路,既推动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起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乡村振兴有了足够的底气与硬气。

日前,寿阳县嘉禾农业有机旱作玉米最新测产结果公布,总经理刘玉柱表示,在降雨量同比上年度减少120毫米的基础上,公司采取旱作区无膜覆盖的办法,亩产达到1015公斤。科技助力,让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焕发光彩,成为晋中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换的生动实践。

为壮大主导产业,晋中市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增规模、提标准、树品牌、拓市场,形成3个万亩果品生产片区、3个万亩蔬菜片区、3个万亩苗木片区和1个有机旱作农业基地。目前,太谷县蔬菜和红枣片区纳入国家级产业园项目,榆次区蔬菜片区纳入省级产业园,寿阳县玉米基地纳入全省有机旱作示范区。

土地流转,使资源条件得到保障。为了更好地促进廊带高质量发展,晋中市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使廊带内土地流转率由去年的31%提高到61.5%,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17792元增加到19500元,村集体平均收入预计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以上。

要素整合,使产业特色更加明晰。中国传统村落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被誉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中国古村落抢救保护第一村。为充分保护古村院落,他们引进山西振鹏集团破解发展瓶颈,通过产权置换,用114套新建小二楼置换出86个旧院落,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住开发“乡愁产业”,实现了“村民居住在别墅中、耕作在田原上、活动在景区内、沉醉在民俗里”的美好愿景。

从偏向量的提升,到重视质的飞跃,广大农村正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发掘自身优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振乡村振兴大发展。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打造新格局 健全新体系

晋中乡村之美,不仅美在干净整洁的乡村面貌,更美在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细腻无声的文化浸润。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新体系,是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重要基础。”太谷县范村镇闫村党支部书记成臻刚骄傲地告诉记者,村里七年无一起群体上访事件、刑事案件发生,被评为“省平安示范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开展“立家规、晒家风、挂家训”和“每周一学一阅读、一月一展示”道德讲堂等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促进德治水平全面提升。将依法治村纳入村“两委”重要议事日程,在村、队、户之间建立法治乡村网格,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严格自治,对村委会的工作范围、目标和权力、义务进行界定,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积极接受广大村民监督,闫村的乡村治理体系规范有效,很受群众拥护。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深思而后行;又要立足当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努力再创加速发展的新奇迹。

今年6月,晋中市制定出台了《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试行)》,摸清找准了乡村干部面临的难点痛点,对症开出的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畅通干部晋升通道、理顺权责清单、建立容错机制等“良方”,既有“含金量”,又有操作性。

突出党建引领。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抓手,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强基固本筑堡垒,实现基层有组织、有制度、有能力、有记录、有平台。示范带动树党旗,对乡村党员补脑子、给位子、压担子,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

提升乡风文明。把文明建设作为“灵魂”“引擎”,积极开展 “十个一”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倡导文明新风、弘扬时代价值。

推行网格化管理系统,划小责任范围,建立以市场化运营为主体的乡村卫生环境保洁体制,确保乡村环境治理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

在此基础上,健全设施补短板。按“六有”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内涵,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名,培育庄园经济5处、合作社8个,打造出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乡村振兴的铁血军团。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