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

以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10-18 15:51: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苏亚花 报道)随着消费不断升级,近年来,各类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不断丰富,新的消费形式和形态也不断涌现。金融科技与消费市场的对接,则催生了消费金融的创新。消费金融发展10年来,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诸多问题也不断暴露。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消费金融行业需要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为消费金融注入活力

当前,消费升级形成了万亿级的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的发展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升级,提升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向前发展。

“消费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表现出金融科技探索持续活跃、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清晰、服务客群不断下沉、助贷联合贷模式普遍等明显特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财务总监易琮分析道。

在和信贷相关负责人看来,金融科技的创新使场景化服务更加细化,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科技发展也推动了风控能力的提升和产品的优化;同时,高效、便捷的金融科技服务使消费金融能够下沉到更多有金融需求的人,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

无疑,在科技赋能下,金融同时渗透到了消费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它的技术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将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行业问题需各方予以重视

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其中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从2009年中国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至今,消费金融已经发展10年。10年来,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门槛降低会催生行业快速发展,也会给行业带来诸多问题,如不断被曝出的高利贷、套路贷、软暴力催收、隐私泄露等。

薛洪言认为,现阶段,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带来的可持续问题、特定群体以贷还贷的风险问题、个别金融机构无风控放贷问题、超利贷的禁而不绝问题以及行业快速发展中伴随的个人信息泄露、数据非法交易及暴力催收等问题,均属于消费金融行业的潜在隐患,需要各方予以重视。

“消费金融行业充分竞争,市场机制在资源调配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政策引导的角度看,可着重夯实行业基础设施,如征信体系完善、反欺诈数据共享、打击恶意逃废债等,同时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竞争环境。”薛洪言分析道。

和信贷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在频繁出台政策进行遏制,通过前一阶段打击逃废债和多头借贷现象,行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未来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方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风险教育,提升风险意识,完善相关制度。

谈及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信贷相关负责人建议,首先,应该坚持科技驱动发展,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让服务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其次,在行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潜在风险,应该注重新环境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第三,要坚持普惠原则,以更广泛的消费需求为落脚点,实现场景化差异化服务。

场景金融或成突围之路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把握消费金融升级机遇,发力场景金融,转型小微金融,是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突围之路。

和信贷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很多消费需求没有被满足,通过下沉服务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小微需求,使场景服务更加细化,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和信贷一直专注于场景化消费信贷业务,而短期、小额借款标的也是机构资金比较喜欢的项目,这也为和信贷转型助贷的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未来和信贷也会继续坚持发展消费金融,坚持场景化创新。

“消费金融属于基础金融业务,需求广泛而持久,市场空间广阔,对参与者而言,只有周期性波动,而绝无市场大幅萎缩之忧。”薛洪言告诉记者,“在业务模式上,消费金融大致分为现金贷、场景贷和信用卡三大产品线,从周期波动的视角看,当前现金贷和信用卡处于增速由快变慢的拐点期,场景贷则仍处于上升期,在政策引导下,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创新方向。”

据了解,苏宁消费金融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响应国家消费升级政策,围绕消费金融“结合场景、用于消费、小额分散、简便易得”的本质要求进行探索发展,深耕苏宁线上线下零售场景,购物贷投放占比高,服务精细度高,真正做到了“服务中低收入人群,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的发展要求。

“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初期,场景消费金融发展之路还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收益少、周期短、投放大、余额小也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由于普惠性高、利润薄,容易受经济周期和行业风险影响,因此,相关公司应不断加以总结研究,把握好发展节奏,平衡好成本效益,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苏宁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