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赵丽娜任建立)如果没有“钉钉子”的韧劲,他怎能让骨科从做简单的骨折手术,发展成为一个集股骨头、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拇指外翻手术、断肢再植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科室;
如果没有“奋斗”的精神,他怎么能让疼痛科、老年科、介入科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
如果没有“跳出垣曲看垣曲”的远见卓识,他怎么能够让西京医院、郑大一附院与县医院联袂,让患者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到省级医疗水平的待遇;
一句话,如果没有“实快敢公韧”的作风,他又怎能赢得病人及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就是山西省垣曲县医疗集团业务副院长、介入科主任陈永红。
初心不改写忠诚
1988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的陈永红,回到了垣曲县人民医院。面对环境破旧、设施简陋、医疗技术落后的现状。他徘徊过、失意过、彷徨过......但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决然地选择了坚守。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他一贯的学风,不管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他都会彻底地去搞明白。他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得到了领导的信任,1998年,陈永红从一名普通外科医生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对他来说,更高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为了推动科室快速发展,陈永红不用扬鞭自奋蹄。白天和科室里的医生讨论病例、制定手术方案、做手术;晚上坐在灯下查阅相关专业书籍,看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就赶紧向同行请教。几年下来,他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垣曲骨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掌门人”,带领骨科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去学、去钻、去做,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这是他经常对年轻医生所说的一句话。
“全能”医生传佳话
2010年,陈永红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分管外科系统。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医院要想发展的更好,必须发展业务。
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是新型病多发高发的10年。陈永红以超前的眼光敏锐地认识到:疼痛科是现代化综合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成立老年科势在必行;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致命率高,成立介入科是垣曲广大患者的共同期待。为此,在新院还没有落成时,他就多次向院领导汇报,让年轻医生提前到北京学习疼痛专业。
所有的成功都是留给做有准备的人。县领导和院领导对陈永红提出成立疼痛科、老年科、介入科的设想,给予了充分认可。2014年至2016年,垣曲县医疗集团先后成立了疼痛科、老年科、介入科。科室成立后,他不但积极鼓励科室业务骨干分批到全国各大医院学习进修,而且自己也“拼”在临床的第一线。在介入开展的初期,外请专家到院手术,他不肯落下每台当助手的机会。手术台前,他总是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当“学医成才”时,他整日身披铅衣,头顶铅帽,在射线下耐心的找血管、做治疗。经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一颗拼的心“咚咚”跳得让他不会“累”也不敢“累”。短短几年时间,疼痛科、老年科、介入科都走向正轨。疼痛科共完成椎间孔镜、椎体成形、关节镜等微创手术2200余例,介入科开展冠脉造影1700余例,支架700余例,脑血管造影350余例,脑血管支架50余例,外周血管手术271例,而且无一例医疗事故纠纷。
在医院,大家经常听到一句话,那就是,“陈院长是‘全能’”。是的,这句话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标准化的手术操作他集于一身,而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谁又能体会,练就这一双“妙手”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比中药还“苦”的付出。
救死扶伤暖人心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能怕担责任而不去冒险,不能为了保住名誉而怕惹事上身,与死神搏击、拯救生命是我们的天职!”陈永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上个月,陈永红已经穿着40斤重的铅衣,连台手术做了7个小时,疲惫可想而知。突然,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一名产后出血患者已经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意识模糊,心率170次/分,患者危在旦夕,你必须在5分钟内赶到手术室参与抢救。”
“时间能来得及吗?”
“如果患者生命停止在手术台上怎么办?”
“救还是不救?”
一连串的问号在脑中闪过之后,一个鲜明的答案在他心中响起——救,一定要救!
是的,一个停顿、一个迟疑都会使患者丧失生命,必须与时间赛跑。启动导管室、准备术中用品、进入一级备战状态,一切在5分钟内安排就绪。一场紧张、有序、不能有丝毫马虎的救治开始了……动作麻利,分工明确,穿刺、栓塞、输血、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头发早已湿透,手术衣已经紧贴身上。三个小时的救治,患者共输入血制品2000ml,意识逐渐清醒,心率80次/分,出血终于止住了。手术室似乎要凝固的空气一下流动起来,又打了一场“胜战”!陈永红摘下口罩,揉揉疲惫的双眼,松了一口气说:“医院开展介入技术,成立胸痛、卒中中心,就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尤其是这样的病人,我们一定要尽全力救治,保住患者生命,更是保全患者的家庭”。
陈永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医生面对患者生命受到威胁时,把名利抛于脑后的责任和担当。
对待病人他是全力以赴,对待下属他更是关爱有加。
他是大家公认的“好师父”。好就好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带教年轻医生中,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技术,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手术经验手把手的传教。更让大家佩服的是,在传完技巧后,他会放手让年轻人去实践,自己却站在手术台前给徒弟打下手。在他的带教下,一大批年轻骨干医生迅速成长,他们成为科室的骨干医生或“领班人”。陈永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带出来的医生,都能独当一面,都能超过我。
这就是陈永红,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成长史、奋斗史、创业史。
责任编辑:石永科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