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周年

发布时间:2019-06-27 19:22:24 推广 来源:青岛日报

5年,时间长河中一个瞬间。但就在这5年里,青岛的西海岸,已然发生翻天覆地之变。

2014年6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这是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次极大跃升,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青岛西海岸的发展由此拥有了一个更新的起点、更高的平台,也肩负起了比以往更重的使命。

获批设立五年来,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提升青岛西海岸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委对新区提出的“在全市各项工作中走在前列”的部署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抓牢发展契机,勇担战略使命,砥砺改革创新,奋力推动深度军民融合、全面经略海洋、建设美丽新区,开创了青岛西海岸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青岛加快全域崛起、走在前列作出历史性贡献。

▲青岛西海岸新区。

五年来,西海岸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激情担当、扎实苦干,书写了“海那边”日新月异的新惊奇、新故事。

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发展答卷。新区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高质增长,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跨上3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6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综合实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前三、在全省137个县市区中位居首位,连续五年综合考核全市第一。

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精心谋划十大功能区战略布局,全力实施“两进一起”(青岛开发区进军王台镇,西海岸发展集团挺进藏马山,海洋活力区崛起)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域崛起、协调共进风生水起。

建成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董家口港城、东方影都全面建成运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不断强筋健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青岛世界博览城正式启用;地铁13号线、青盐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通车运营,青岛西站及换乘中心、董家口火车站投入使用,西海岸跨入高铁、地铁“双铁时代”,金沙滩啤酒城精彩演绎青岛国际啤酒节品牌内涵,137公里蓝色海湾重绽芳华,城市承载功能日益完善。

……

奋力争先,砥砺前行。时下,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已成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排头兵和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强力引擎。

勇担战略使命,积极担当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田”、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全省动能转换引领区

国家级新区各有特色,作为第九个新区,西海岸新区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快速从跟跑到并跑进而领跑?这是一直萦绕在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王建祥心头的问题。

建设国家级新区,就是要有大气魄、大胸襟、大视野。主动对标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王建祥科学地为新区谋划了总体发展布局:“深度军民融合、全面经略海洋、建设美丽新区”是发展目标,“一个精神、两大使命、三大任务、四张名片、五大定位、六大举措”是总体发展思路。设置十大功能区、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陆海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示范、突出开放带动等,既符合新区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也全面对接国家战略。纲举目张,正是这些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总体布局,迅速为新区发展拉开大架势,形成了对高端产业、科技、高校等各类发展要素的强大吸附力,推动西海岸新区一开始即呈跑步前进之势。

一项项大战略,在这里起笔谋篇;一张张新蓝图,在这里徐徐铺展。五年来,西海岸也正是在承接重大战略中,彰显出了国家级新区担当。

▲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担当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青岛的政治任务。作为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区、核心区、引领区,西海岸新区边实践边探索核心经验,新区逐渐形成了思想指引、需求牵引、创新领引“三引”融合路径,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三融”发展模式,海军远海支援保障、海防应急应战动员、海洋信息数据共享“三海”融合机制,法治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制度体系,经验做法在全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中成为样板。

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支点,是国家赋予西海岸的历史使命。五年来,新区持续集中力量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三个向海经济”举措收到实效。从2014年到2019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由491亿元增长到1182亿元;港口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七,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董家口港累计靠泊40万吨级矿船占全国总量的60%;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基因库、“蓝色药库”等一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全球最大的“智能深海牧场”等一批高端海洋装备从西海岸新区走向世界。

担当全省动能转换引领区,是省委省政府对西海岸的殷切期望。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规划建设了国际合作交流、国际航运、实体经济总部等“十四大中心”。截至目前,共引进总部项目77个、各类金融机构200余家;集聚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18家、高新技术企业563家,实现翻番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首位。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尔滚筒洗衣机智造基地、双星轮胎4.0智能化工厂、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竣工投产;芯恩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启动建设,台玻导电玻璃转型投产,打破了山东制造业“缺芯少面”的局面。

提升产业品质,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470余个、总投资1.27万亿元,百亿级大项目40个、500亿级大项目6个

从区域面积上来说,西海岸新区相当于一个深圳、两个香港、三个新加坡。不在面积上“沾沾自喜”,新区从获批之初就从各个方面瞄着这些发达地区赶超。

有了大的坐标,才知大的不足。明白自身不足,才有更大干劲。

“深圳是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拥有传感器、芯片原件、终端设备、交互解决方案等完整产业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前1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均落户深圳。”今年2月,新区安排干部到深圳学习考察,新区管委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隋斌就是其中一员。“与深圳相比,西海岸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低,仅有56.3亿元,这已成为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隋斌表示。正是在不断对标先进中,新区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布局明晰,落子有声。

▲中英创新产业园远景。

突出国家战略引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确定“五个突破”方向;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率先成立招才中心、招商中心,整合工作职能、实现“握指成拳”;以实施“梧桐树”聚才计划为统领,紧紧围绕“双招双引”聚人才、创新政策聚人才、拓宽渠道聚人才、搭建平台聚人才、优化生态聚人才五个关键领域工作大力提升引才精准度、产才融合度、社会贡献度……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新区“双招双引”收到实效,高端产业项目不断积聚,人才生态不断优化,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3万人、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

一座座现代化厂区拔地而起,一个个高科技项目落地生根。将“双招双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战场”,新区在全省率先创新“双招双引”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挂图作战”。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470余个、总投资1.27万亿元,其中百亿级大项目40个、500亿级大项目6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226个,重点项目用地面积和开工、竣工面积连续多年占到全市一半左右。

紧挨青兰高速、团结路南侧,总投资188亿元的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芯片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作为国内启动的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芯恩将国际先进的共享共有式的CIDM模式首次引进中国,将在青岛打造从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该项目团队领军人物张汝京表示,“从去年5月18日启动签约,到现在仅过去1年时间,大部分厂房施工已接近完工,年底将部分投产。”

以芯恩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只是新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环。五年的发展中,新区不断审视着自身的弱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特色壮大,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着信息技术、循环经济、智能制造、海洋制造、军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六大基地”,高水准打造了国际合作交流、实体经济总部等“十四大中心”,持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率先走在前列。

有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新区产业品质明显提升。目前,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00余家、占全市五分之一;家电、船舶海工、汽车、橡胶、石化五大集群产值均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聚集区;拥有着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最大海藻加工基地、最大影视产业园等多个世界第一。品牌建设成效突出,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圣元5家企业入选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瑯琊台酒、瑯琊海青茶等“瑯琊榜”系列产品知名度显著提升。

产业提升的同时,新区经济跑出了加速度。五年来,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增效,始终保持高速高质增长。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351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126.5亿元,增长17.3%,综合实力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前三。相伴相随,新区项目建设同样保持着提速增效态势,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470余个;新引进中科院大学、复旦大学、清华美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驻区高校达到16所。

精心布局十大功能区,实施“两进一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全域崛起、协调共进的大框架

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新区成立之初的“硬伤”。现如今,这一局面已成历史。

转变之中,功能区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园区强、新区强,获批不久,西海岸新区就确定了“一核双港、十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团发展、产城相融”发展布局,十大功能区成为西海岸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战场。五年来,十大功能区“战功卓著”,累计新开发建设区域100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等城市。

▲青岛西站。

新区北部,在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三无地带”上,国际经济合作区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发展成为一座践行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环保的国际化新城;南部,经历了5年的大项目、大开发、大建设,灵山湾影视文化区从一片交通落后的小渔村,成长为世界影视产业的新高地;东部,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从无到有,连续四年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后,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享誉全球,国际旅游度假区因此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部,交通商务区“横空出世”,青岛西站建成启用, 6台14线6万平方米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具有始发终到功能,高铁商城已见雏形。

岁月如歌,时空穿越。翻天覆地之变,同样在其他功能区上演:前湾保税港区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保税港区中已排名第二;董家口经济区崛起绿色新港城;古镇口融合创新区初步形成科技协同创新集群化发展格局;海洋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省级农业高新区……工业与商业共存,文化与时尚共荣,风格迥异的功能区交织在一起,赋予了这座国家级新区独特的神韵。

水草摇曳的河洛埠湖,见证了国际经济合作区5年的嬗变。从不知名的小湖泊,到每年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的举办地,河洛埠湖与周围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一起,吸引着人们诧异的目光。“2013年园区开建前我路过这里,满眼看去就是一片标准的农村景象。如今这里竟已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城,发展速度惊人。”采访中,市民杨勇斌告诉记者。

高楼林立的德国企业中心、孵化器建筑群,现代德式简约建筑风格的被动房……漫步园区,一片未来之城的气派。在这个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内,中英、中法、中俄创新产业园也在加快建设。在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带动下,新区北部发展被迅速激活。

▲灵山湾影视产业园。

从青岛市区过隧道西行20公里,“舞动胶片”造型的融创茂和“碧海银螺”意象的大剧院映入眼帘。一个东方影都项目引来一个影视产业集群,依托世界一流的影视制作硬件设施和全面专业的配套体系,西海岸新区规划布局了拍摄制作、会展交易、演艺娱乐等业态,积极发展影视服务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注册各类影视企业超过230家。以创新驱动、品牌引领,推动影视文化、智慧科技、休闲旅游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灵山湾成为全省“1+N”影视基地(园区)布局的龙头核心园区,创新打造了“影视+”全产业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影视工业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和全球影视创作生产基地。

向西、向北发展的战略,也正在深深改变着新区区域发展格局。从去年开始,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开始实施“两进一起”新决策,打造新的增长极和活力源。青岛开发区北上进军王台镇,在千年古镇建设新动能产业基地;西海岸发展集团向西挺进藏马山,打造“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总投资1000亿元的青岛海洋活力区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是西海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该项目今年2月20日开建,以建设“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中央活力区”为目标,按照“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理念,重点打造海洋创新发展智慧领航区、国际经贸合作机构总部集聚区、东北亚航运中心商务核心区、区域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现代滨海都市活力时尚之心。“项目建成之日,就是西海岸新区再创新辉煌之时。”新区干部群众对其寄予如此期待。

▲西海岸新区夜晚灯光璀璨。

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国家级新区盛名所累;勇于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不为已有成熟经验所困;敢为天下先,不为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所惧……青岛西海岸新区5年的发展经验,成为了国家级新区建设从产能过剩到产城融合,从自身先强起来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样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时下,青岛西海岸新区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和市委“学深圳、赶深圳”的部署要求,一张蓝图干到底,发起一场又一场攻势,用新作为、新业绩、新经验继续书写西海岸的新传奇。

责任编辑:石永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