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全景
总装车间的新车正在调试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都走在了国际前列,其中“制动能量再生系统回收”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图为试验室
速达公司四大车间的技术负责人大多来自上汽、长安、北汽、通用等全国有名的传统汽车企业
焊装车间主焊线采用多种车型柔性化共线生产,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和节能化生产。图为正工调试焊接机器人
速达的目标——3年内实现10万辆纯电动汽车产能,逐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图为整装待发的电动汽车
一切都为了三月的正式开工量产。图为焊装车间的工人正在忙碌调试设备
实验室中心一角
2019年1月4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315批)》,核准通过了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速达)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资质。
据了解,作为新能源造车企业,获得国家发改委对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审批,只是迈入造车门槛的第一步,进入工信部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后,才意味着真正拥有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资格。
河南速达“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早在2017年3月28日就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如今又通过了工信部的核准,标志着河南速达在历经多年风雨征程后,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开工量产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河南速达是河南省第一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认证”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也是全国第11家同时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核准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销售“双资质”企业。
“造车”筑梦,坚持创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
“在这次工信部验收中,验收专家们的意见一致,对速达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门峡市副市长孙继伟说。
沥尽黄沙始到金。河南速达顺利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认证”,这一重磅消息一经发布,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都深感骄傲和自豪。
“河南速达获得‘双认证’,填补了三门峡市汽车产业的空白,为三门峡经济转型带来新突破,也实现了河南本土品牌基本乘用轿车和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企业的零突破。”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说。
“在追梦的路上,每一步走得都十分艰难。没有河南省和三门峡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速达公司的今天。”河南速达董事长李复活博士说。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地,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铝和黄金等储量丰富,然而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和环保压力日益加大,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成了三门峡市的迫切愿望。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三门峡市敏锐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并牢牢把握方向为企业保驾护航,在土地政策、配套设施、招商引资、营商环境、资金注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和政策倾斜。
“河南速达作为三门峡市一家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成长性好,产业延展性强,在其面临困难和危机的时候,三门峡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积极为企业化解矛盾,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安伟说。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纯电动乘用车生产79.2万辆,同比增长65.5%,但是,2018年河南省新能源乘用车生产9663辆,仅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2%。
相比其他省份,河南的汽车制造业相对落后,郑州宇通局限于客车领域,乘用车方面只是几家企业在河南投资建厂,河南本土的乘用车品牌一直是空白。创建本省汽车品牌就成为河南汽车制造业的一个梦想。
作为河南省“弯道超车”战略的重点项目、三门峡市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河南速达纯电动汽车项目先后被列为河南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项目,得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河南省制定出台了《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河南省“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基础设施奖补政策》等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及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意见与政策。
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分管省领导带领省工信、发改等部门赴北京进行对接,三门峡市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
如今,河南速达不负众望,顺利取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准入资质”,正式拿到纯电动汽车生产的牌照。这对于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完善河南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体系,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砥砺,专心致志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周本学评价:河南速达研发的电动汽车在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检测的指标,都是国内领先的。”孙继伟说。
“早在2008年,我决心做电动汽车开始,便将我原有的以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专家曹秉刚教授为首的团队带来三门峡,成立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这十年来,我们只坚持做了一件事:研发、制造电动汽车。多年来,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与学者。”李复活说。
据了解,2010年4月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9月成立了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又成立了河南省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纯电动轿车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等企业自主研发机构。
这些科研机构,汇聚了以谢友柏院士、金光滋教授、米歇尔教授、曹秉刚教授、李复活博士、马鸣图博士、阿道夫·里兹、张西富高工为首的国内外百余位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学者,构建了完备的研发生产体系。
另外,河南速达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近畿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40余个科研院所合作,创办企业科研机构,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支撑。
2010年12月,河南速达利用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核心部件改装50台纯电动轿车,并进行试验验证,单车最高总行驶里程达24万公里,一次充电续航里程达280公里。
经过多年研发,目前,该公司已掌握并应用整车集成、整车轻量化、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驱动及控制系统五大核心技术和能力,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并为应对未来电动汽车发展储备了大量新能源汽车技术。
“速达公司汇集了世界各地近80名专家的团队,连续9年组织召开电动汽车国际研讨会,公司研发的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控制系统都走在国际前列,其中‘制动能量再生系统回收’还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河南速达技术中心负责人张西富说。
记者在该公司技术中心看到,操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控速达电动汽车的上路信息。“远程监控平台2018年7月通过了国家平台符合性的对接检测,速达公司实现了每一辆汽车的行驶数据都可跟踪管理,同时满足信息管理、安全监控、数据分析及上传功能,做到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张西富说。
肩负使命,聚集人才造新能源“好”车
“中国速达电动汽车智能、先进,正是德国民众所急需的。”2016年11月21日,首届“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活动开幕式举办后,德国《莱茵时报》这样评价中国的速达汽车。
“‘速达科技造福人类’,这是速达不变的追求与历史使命,也是速达百年发展大计的奋斗目标。”李复活说。
正是以“为天下人造车”“还世界一片蓝天”为使命,以“专注产品,研发技术,立足全国,内外并举”为战略发展方向,河南速达筹建伊始就对标国际新能源汽车优秀生产企业,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速达公司采用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机器人自动化全封闭生产线,建立了智能化、信息化、绿色环保的标准生产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保障用户的利益与安全。”河南速达生产车间负责人赵子军说。
赵子军在汽车行业已经工作了20多年,一年前从宇通公司“跳槽”到了速达公司。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的未来,何况作为一个汽车行业里的一员,一辈子也未必能遇到一次这么大的筹备、建厂机遇,这对每一位速达人乃至汽车人都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赵子军说。
与赵子军一样,上世纪90年代张西富就在中德合资车企开展技术研发工作,最后也选择了河南速达。“目前,速达公司研发、采购、生产、质管等部门负责人大多来自上汽、长安、北汽、通用等全国有名的传统汽车企业,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张西富说。
在总装车间的内饰区,陈选平正在检查一辆珍珠白三厢乘用车的配饰,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陈选平来河南速达之前在武汉一家汽车国企已经工作了13年。“我刚入职还不到两个月,感觉在速达公司工作更踏实,公司坚持每天开晨会、唱企业歌,让人感觉精神振奋。”陈选平说。
“河南速达将以‘双认证’为起点,以纯电动汽车整车研发、生产为重点,加快相关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聚,争取3年内实现10万辆纯电动汽车产能,逐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在三门峡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及装备制造基地。”面对未来,李复活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石永科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