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山西垣曲县:“三治融合”见实效 “枫桥之花”处处开

发布时间:2018-11-20 17:11: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光平 通讯员 崔松良)初冬时节的中条山已是寒气阵阵,但当记者走进舜乡垣曲的山山沟沟时,却感受到一股股浓浓的暖意。

在“汤都之城”王茅镇下亳村,新建的“村风家训馆”内,一块块板面、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家训,吸引参观者留足观看,流连忘返。这不仅是山西省垣曲县第一个“村风家训馆”,也是垣曲学习“枫桥经验”,推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垣曲县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三治融合’、共创和谐”的发展理念,将“枫桥经验”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使舜乡大地处处盛开“枫桥”之花,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

自治聚民心

在垣曲农村和城镇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不仅维护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凝聚了民心。

“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始终依靠党建引领,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会迷失方向。”垣曲县委书记杨彦康在基层调研时说。

目前,垣曲县从农村到城镇社区都推行了“党建+综治”模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从而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该县11个乡镇都建起了标准化综治中心,设有矛盾调解室、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和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并将“七站八所”统一入驻中心,轮流执勤、合署办公、联合接访,协同解决群众难题,唱响了城乡综治“大合唱”。该县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撤村并庄工作,按照人口规模和当地条件,将全县各村分为中心村、偏远村、移民村和非移民村等,根据不同类型,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自治。

走进皋落乡岭回村,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竖起的毛泽东雕像,显得格外高大。“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坚守党心、不忘初心”这条固定标语,十分醒目。村党支部提出的“以理念鼓舞人,以党员带动人,以精神感动人”口号,在村民中引起了共鸣。村里还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乡贤参事会,并将《村规民约》编成“三字经”,通俗易懂、易记。该村还利用微信平台,推进自治工作。村“两委”牵头,分别建起了“先锋群”“巾帼群”“务工群”“产业群”等8个群,10个居民组也分别建起了“居民群”,在群里宣传政策法规、通报工作进展、表扬好人好事,做到了一网管控全村大局。这个省级文明和谐村,多年来一直坚持“四议两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全村连续15年无发生一起刑事和治安案件。

今秋,长直乡峪里村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因病去世。儿女在操办丧事时,既不使用吹鼓手,也不在饭桌上摆烟酒,一桌饭“八凉菜一烩菜”,没超过百元。除亲戚朋友外,村民和邻居都不在主家用餐。丧事办完招待吃饭仅花了5000元,比以前要节省一半。这位村民之所以这样做,归功于今年10月上旬村里红白理事会经村民同意,制定了用餐标准,并将饭菜花样用图片和文字公布于众,让各家各户相互监督执行。“理事会组织机构,不是挂在墙上走形式,而是节俭实惠真理事。”村民高兴地说。

垣曲县城居住人口目前达到1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年来,该县农村自治见成效,县城内5个社区推行的居民自治也有特色,不仅社区主任、副主任都由居民选举,大事小事也由居民参与决策。同时,充分发挥了社区工作人员、业主委员会人员、网格管理人员、“一小区一民警”及平安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在社区108个网格化管理中,共确定网格长、网格员、院长、楼长、单元长、巷道长643名,安排警力25名。县城社区还建立了一支500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人员大多是退休干部、退休民警、退休教师等。每天这些志愿者身穿红马甲,戴着红袖章,在所住的小区内,或县城大型活动、集会地和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制止不文明行为、调停矛盾纠纷、发现安全隐患、举报违法线索、反馈意见建议。县政府出资,为平安志愿者们每人每月补助30元手机费,并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着政法机关的耳目和城市社区的助手作用。

社区自治管理,不仅体现在规范的网格化管控上,还突出了为居民办实事、解忧愁、重服务。城南有个民发小区,前几年大门无人看、清洁无人搞、安全无人管,小区因紧靠街道,失盗时有发生。居民说,民发小区乱惶惶,何时才能真正“发”起来?2016年,这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推选退休干部马观望当上了小区“掌门人”。开始居民有顾虑,观望老马能不能干出样子。马观望走马上任两年来,不负众望,实事办了一桩桩,忧愁解了一件件。首先硬化了小区道路,清理了排水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门卫和清洁工;粉刷了楼墙,建起了7块“今日说法”黑板报;排练演出了扫黑除恶、尊敬老人等内容的文艺节目。如今,民发小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面貌一新,成了全县小区自我管理中的一个先进典型。马观望也赢得了大伙赞誉。

城东惠民移民小区,居住的880多户1500多口人,是从10个乡镇80个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作为一个移民安置区,住户来自四面八方,人员结构复杂,不少人法治观念淡薄。为了实现“三治融合”,达到共建、共治、共享,小区管委会建起了党员群众活动服务中心,办起了小区卫生室,创办了编织、制衣等6个“扶贫车间”,吸收近百名移民在家门口打工,每人每月可挣到2000元。这种“管理精细化、服务零距离”的做法,安定了社区民心。

德治赢民意

垣曲是帝舜故里,素有“舜乡”之称。舜,以孝事亲、以善聚人、以德化民,这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中华德孝宝贵的文化遗产。

“舜的思想精髓就是孝心孝德,它是一种传统美德。在城乡德治过程中,我们应把公民的道德教育渗透其中。”垣曲县委副书记、县长麻军泽在学习“枫桥经验”、推进“三治融合”总结会上说。

今年重阳节前夕,在历山镇德孝广场,一场以“人间百善孝为先,九九重阳享健康”为主题的爱心行动,吸引了许多村民。一批爱心人士和村民共同为百余名老年人义诊、理发、照相、洗脚,涌起了一股敬老孝亲暖流。“我们历山镇是帝舜德孝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晚辈应该把好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神后村一位百岁老人的孙女激动地说。

2018年重阳节,该县从农村到社区开展了吃可口敬老饭、送敬老慰问品、演敬老节目、赛敬老被褥等系列活动,尊老爱老之风空前高涨。这是垣曲县德治的一项内容和表现。

在新城镇左家湾村,德孝文化墙吸引眼球,尤其将中华传统24孝内容用文图形式上了宣传橱窗,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建起了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一日三餐可口暖心。中秋节为老年人送敬老月饼,重阳节请老年人吃“敬老饭”,还请老年人坐公交车到县城看新变化。昔日贫穷落后、脏乱差严重的贫困村,经过治理改造,如今成了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尊老成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在皋落乡岭回村“道德讲堂”,村民们正在聆听村党支部书记常仁科讲德义孝善和创办全县第一个“爱心超市”的事迹。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听得津津有味,村民们很受教育和鼓舞。今年10月,这个村按照全县开展的农村“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要求,由道德评议会组织,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根据统一制定的“守法诚信、孝老爱亲、创业奋进、卫生健康、文明新风”这五星的标准,认真评分,细致考评,最后在全村518户中评出238家星级文明户,分别给予了授星挂牌。

目前,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已在垣曲农村全面展开。运城市委组织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让垣曲的这一经验在全市开花结果。

德治不仅与垣曲农村创建星级文明户相结合,还与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相结合。长直乡鲁家坡村共有113位老年人,除退休人员外,还有94位老人每月缺少零花钱和生活费。有的子女主动给钱,有的却迟迟不给,使老人难开口、难为情。今年6月,该村由孝善养老协会组织,让老人子女分别签订了《赡养老人协议书》,要求老人子女在每月上旬将每位老人最低的200元赡养费,自觉缴给村养老协会,由协会逐一发给老人,并办理《孝心证》。村里还建立了子女赡养老人监督制度,规定每月公示一次,半年评比一次,表现好的子女上“红名单”,给予表扬奖励,差的则上“黑名单”,并以取消各项补贴作为处罚。这一办法实行以来,全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中秋节时,鲁家坡村除召集老年人一起吃团圆饺子,还对评选出的10位孝星、6个好婆婆、6个好媳妇、3个五好家庭,披红戴花请上台,大张旗鼓进行了表彰。村里正在兴建“敬老大院”,竣工后将对老年人全面开放。

鲁家坡赡养老人的做法,已在全县农村推广。王茅镇下亳村除了让子女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还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相结合。在今年8月举办的“荷花节”期间,党员和村民主动作志愿者,为游人当向导,提供便利服务。村里将七大姓氏家族的家训,统一制作成“家训牌”挂入各家各户,并从娃娃抓起,倡导小学生背诵家训。该村还设立了“善行义举榜”,定期表扬好人善事,把40名有影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寿星及星级文明户的照片做成灯箱,挂在村中绿色长廊里,让村民向先进看齐。前些年,村里有两位迷上邪教的村民,在德治的感召下,现已改邪归正,融入温暖的“大家庭”。

近两年,垣曲县先后涌现出道德模范10名、“运城好人”8人、“最美家庭”100户,县上对其给予隆重表彰。其中,还有1户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法治保民安

“要实现全社会长治久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必须在法治建设上下功夫,在治理有效上做文章。”垣曲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坚在基层调研时说。

法治宣传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那些“法盲”人的“心结”。县司法局除了在农村和社区设立普法“墙头诗”、发放普法手提袋、口袋小册子、普法纸杯外,还创新法治宣传,力求喜闻乐见受教育。几年来,由县委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策划、退休干部卢付合夫妇参与摄制的普法方言短剧已达100余部。他们按照“垣曲方言、群众演员、身边故事、举案说法”的要求,完善了“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机制,30多个拍摄地成了普法基地,千余人参加剧目演出,成了普法人,除利用电视平台播放外,还在网上传播,点击率超过了500万人次。这些普法方言短剧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达到了“拍一部剧、释一部法、解一个惑、育一群人”的目的。县司法局还利用全县10个电影队,借助公益电影下乡放映的机会,到农村、进校园开展了“法治微电影”巡映活动,效果明显。县电视台则在黄金时段开设了《法治垣曲》栏目,每周一期,收视率越来越高,成了有影响的名牌栏目。

法治宣传在垣曲不是司法和宣传部门唱“独角戏”,而是方方面面共奏“普法曲”。全县农村十多个庄户剧团都编排法治小戏,每年会演一次。举办的“法润舜乡”文艺晚会,安排行政机关、乡村、学校、社区等各行各业文艺爱好者参加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县文化馆“舜之声”合唱团演唱的《扫黑除恶之歌》,唱响了舜乡大地。古城镇允岭村和长直乡峪里村分别采用板话剧、垣曲镲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很有地方特色。目前,全县村村都有法治宣传墙,村村都有《村规民约》,村村都有“一警五员”和法律顾问。

如何卓有成效地抓好法治建设?垣曲许多乡村和小区都在积极探索,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新城镇西峰山村紧靠县城和矿区,在全县率先建起了帮扶单位“县官”、包村“乡官”和“村官”“‘三官’驻村解忧难保平安”的工作机制,并推行“专业巡逻+义务巡逻”相结合,现在全村治安秩序井然,矛盾纠纷大幅下降,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皋落乡皋落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境内有3家企业和一家有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务工者有300余人,仅本村就有160人就近打工。村党支部、村委会与企业、合作社携手共建法治大格局,将普法延伸到产业基地和生产车间,让务工者自觉遵守法律和村规厂规,努力争做守法人。长直乡西交村近年来有200多人外出打工,有个青年在务工时曾犯法被判刑,刑满后不思悔改,又因盗窃“二进宫”。村党支部抓住这一反面典型,除举一反三在村民中开展警示教育外,还向外出打工者每人发出了一封《诚信守法公开信》,要求在外给西交村争光,树立良好形象。县城怡然明都小区,业主与物业齐抓共管小区法治建设。“门卫值勤看好门,住户护好自家门,处处装有‘电子眼’……”,居民用顺口溜的形式,称赞小区法治工作做得好。

源头化解各种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是垣曲县在法治建设中的又一特点。

结合“三基建设”,该县县、乡、村都先后建起了矛盾调解中心,做到人员、场所、经费“三到位”,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灭在萌芽之中。目前,全县乡镇建起人民调解委员会11个,村级调解委员会188个,社区调解委员会11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全县调解员达853人、专职调解员27人。同时,在城乡还出现了“老吉调解室”“高山调解室”和“郭宏调解室”等品牌调解室十余个。

春风化雨,全县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矛盾“大调解”格局。据统计,今年以来,垣曲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1017起,调解成功997起,成功率达98%,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皋落乡老屋沟村第一书记范保珠,经常走东家进西家,了解家情,掌握实情,有纠纷当场解决,避免了矛盾激化,被大伙称为“和事佬”。岭回村10个居民组都有自己的调解员,一般矛盾纠纷在居民组就解决了。王茅镇白水村有个老“上访户”,从老村庄到搬迁后的新村,先后上访十余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根据其反映的问题,面对面调解,心贴心沟通,通过排忧解难,使这位上访户的问题得以解决。如今,她热心公益,做起了义工。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垣曲的推广与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乡风文明、安居乐业。近年来,全县共涌现“法治好人”20人、平安法治单位60个、平安家庭350户。全县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3.5%和18.4%,连续多年发案数量保持全市最低。人民群众从“三治融合”中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石永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