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高考录取”:一档多投,双向选择
发布时间:2018-09-19 13:25:03 推广 来源:南方周末
分数公平是极为脆弱的公平,对学生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而且,由于在招生、录取中,学生对学校并没有选择权(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高校并没有竞争意识,这对办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有助于扩大高考公平。
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已近结束。全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都实行平行志愿,比如广东省取消本二批次,本一本二合并后,本科批次可填报15个院校平行志愿;实施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实行分段专业平行志愿,每段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上海则实行专业组平行志愿,每个考生在本科批次可填报24个专业组平行志愿。
难以打破“唯分数论”
如果高考录取的主体,一直采取目前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那么,打破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是不可能的。
从2008年起,教育部在全国各省推进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相比之前的等第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平行志愿降低了
高分落榜的风险,也降低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焦虑。但是,由于采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的投档、录取规则,平行志愿更强调分数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随着平行志愿的推进,分数和学校的对应关系更明显,高校在集中录取阶段的招生,甚至可以说就是各省招办在“代替”高校招生,平行志愿的弊端也凸显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更进一步,改变“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的投档、录取规则,实行“一档多投”,以淡化“唯分数论”,并增加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
平行志愿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因此,在投档时,要按考生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先投第一名学生,再投第二名学生。而为了把学生的名次区分出来,各省的教育考试院还对同分考生设定了不同的排序方法,比如,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先看语文单科分,如果语文单科分一样,再看数学单科分,如果数学单科分一样,再看外语单科分,如果外语单科分还一样,则再看文(理)综合分。很显然,这样按名次先后投档的方法,特别强调名次的作用,这必然引导所有学生关注高考分数、名次。因为按照高考投档、录取规则,某一科目低一分也可能不被录取,这也是每年高考流行“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口号的原因。确切地说,高考不是按分数进行录取,而是按考生名次进行录取。如果高考录取的主体,一直采取目前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那么,打破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是不可能的。
高校录取自主权的缩减
随着平行志愿的实施,高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压缩。高校从考生的实际利益出发,明确只要考生身体条件符合专业录取要求,且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将不会对投档进来的学生做退档处理;对考生而言,为避免投档而被退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需要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目前各省大多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每个考生在某一批次,可填报若干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填报4到6个专业,并设置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规则,在同一批次,每个考生只有一次被成功投档的机会,考生被投档到某所学校,投档即结束,考生如果投档进某所学校后,在进行专业录取时,未被填报的专业志愿录取,同时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有很大的“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一旦被退档之后,后续院校志愿不再接受投档,这名被退档的学生只有等待这一批次的征求平行志愿,或者进入下一批次录取。
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各省教育考试院都明确规定,高校的投档比例不能超过105%;高校则从考生的实际利益出发,也明确只要考生身体条件符合专业录取要求,且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将不会对投档进来的学生做退档处理;对考生而言,为避免投档后被退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需要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这意味着随着平行志愿的实施,高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压缩。以前实行等第志愿,高校的投档比例可以为120%,即招100名学生,可拿120名学生档案,再对这120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后,大多高校是按100%拿学生档案,即便按105%拿档案,只要学生满足招生条件,服从调剂,也不能退档。所以,有一些高校戏言,学校在招生时,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按教育考试院投档进来的名单录取,然后发录取通知书就可以了。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这一问题就更突出,每个专业都按100%拿学生档案,考生不再有专业调剂选项。
很显然,平行志愿强调分数、名次在投档、录取中的作用;以及按照投档、录取规则,高校失去仅存的120%投档、选择空间,都与高考改革要淡化唯分数论、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不一致。这令学生、家长、社会舆论感到很困惑,高考改革中,一再强调要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并推进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为何实际上却更强调分数、名次,不给学校任何选择空间呢?要让高考改革深入,就得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困惑,要对平行志愿进行进一步改革。
改革建议:一档多投,综合评价,多次录取
实行一档多投的招生、录取方式,从操作上,完全没有问题,招生、录取不能只追求时间上的效率,快速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匹配方式,貌似高效,但是,却不利于学校选择适合本校的学生,也不利于学生选择适合本人的学校和专业。更重要的是,评价指标太过简单,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其实,对平行志愿进行进一步改革,十分简单,就是改变目前“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方式,为“一档多投,综合评价、多次录取”。
具体操作是,把学生的档案,投给符合成绩要求的所有高校,由高校独立对学生进行评价、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进行确认。上海的春季高考就采取这种方式,在统一考试成绩公布后,每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填报两所学校(专业),考生的档案,同时投档到这两所学校,由学校根据投档进来的考生情况,划定校测(复试)分数线,通知达到校测(复试)要求的学生到校测试,学校根据统一成绩、大学测试成绩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获得两张预录取通知书,再由学生根据录取的学校、专业情况进行选择、确认。这样的投档、录取方式,既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又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参加上海春季高考招生的高校,只有上海本地的本科院校,且录取名额只有两千多名。
也就是说,实行一档多投的招生、录取方式,从操作上,完全没有问题,只是相对于之前的一次集中投档、一次成功投档机会的投档录取方式来说,录取过程可能更复杂,包括需要学校综合评价学生,学生拿到多校录取通知书后,还有选择、确认的问题。但是,招生、录取不能只追求时间上的效率,快速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匹配方式,貌似高效(我国高校在一个多月时间上就完成招生),但是,却不利于学校选择适合本校的学生,也不利于学生选择适合本人的学校和专业。更重要的是,评价指标太过简单,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是十分耗时的,贯穿于全年,但是,这样的招生、录取过程,对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要让所有高校的招生、录取,都实行这样的一档多投方式,从现实看,可能会遭遇诸多阻力,不妨从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做起,实行一档多投。目前,我国已有90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一些省市也在推进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从操作看,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都是和统一集中录取相嫁接的。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填报高考志愿,有的省市规定只能选择一所填报;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入围的学生,也要填报高考志愿,最终只能投档到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再按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也令学校只有有限的自主招生权,导致社会舆论对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分数层面,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学生,被认为是获得降分录取优惠。
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完全可以实行一档多投的方式。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达到基本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填报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志愿,学生的档案投档到各高校,由各高校自主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书,再选择、确认。已确认的学生,不再填报后续其他志愿,如没被录取,再填报其他院校志愿。随着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推进,可以进一步增加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名额。
我国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就采取这种方式。不同的是,香港地区高校接受学生申请,由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并不需要内地教育考试部门(招生部门)投档。这是“一档多投”的下一步,建立学生和学校双选机制。这也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内核所在,即通过学生选择高校,让高校必须以教育质量和特色吸引学生选择,由此重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这也是中国社会需要建立的招生公平观。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分数才能保障高考公平,因此,对于高考录取强调分数,虽然舆论质疑这加剧应试教育,可却无可奈何。这是对公平的误解。分数公平是极为脆弱的公平,对学生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而且,由于在招生、录取中,学生对学校并没有选择权(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高校并没有竞争意识,这对办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有助于扩大高考公平。首先,对学生的评价,会由此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突破唯分数论;其次,从上海已经实行的春考改革,和香港地区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实践看,完全可以通过完善高校招生工作机制,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做到一档多投、学生多次选择的公平、公正;再次,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这让高校面临被选择的压力,由此会重视质量和声誉,进行学校治理改革,包括树立招生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石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