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中,一条条负极材料生产线高速运转,一个个低空经济项目加速落地,一项项智能清洗技术突破瓶颈……在这里,新兴产业的嫩芽破土而出,未来产业的蓝图徐徐铺展。
“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三晋大地转型发展锚定了前进航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我市在能源革命与数字经济的双重浪潮中,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通过精准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全国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的崛起,到低空经济、智能清洗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晋中正以“小切口”撬动“大转型”,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委书记常书铭多次考察调研时强调,晋中要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产业升级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体现晋中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3%,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水平。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0.6%,较2021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成势,也彰显了晋中产业升级的基础和潜力正持续增强。
龙头引领
崛起新兴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
走进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将石墨化负极材料进行最后封装,这里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四期项目落地,其产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这一突破并非偶然——晋中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与电力成本优势,通过“煤—电—材”一体化模式,将传统能源优势转化为新能源材料竞争力,仅尚太锂电一家企业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实现跃升。
“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换道超车’,而是立足资源禀赋的‘精准卡位’。”市委书记常书铭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调研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在碳素行业得到生动实践。亮宇炭素通过技术改造,将普通碳素制品升级为高端阴极材料,以全国70%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出口榜首的成绩,成为全球铝业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其产品远销美国等国际巨头企业,印证着“晋中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来到山西长河天泽合成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机械运转声不绝于耳,实验室里密炼机、平板硫化机等设备高效运转。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我市煤炭资源禀赋、政策优势及大学城高校资源,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生动答卷。公司总经理李永钢告诉记者,自成立以来,山西长河天泽与高校联合攻关矿物质炭黑、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等技术,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ISO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国内橡胶制品上市公司的核心供应商。
而在榆社县,全省首个综合性低空经济示范项目的落地,则开辟了新的增长极。该项目以“航空运动、科技研发、文旅融合”为核心功能,致力于打造全省低空经济的实践样板。这一突破,让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一跃成为山西低空经济的战略高地。
创新破局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稳基盘”,那么未来产业的布局则是“谋长远”。
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园内,华瑞公司研发的高端CT设备填补了山西空白,其纳米级探测器搭配智能算法,实现0.3125mm超薄层扫描。随着首台设备的投用,山西告别高端CT依赖外部供应的历史。
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晋中同样勇立潮头。华北首家抖音短视频创作基地已吸引50余户,培育出多个本土IP,推动我市农产品、非遗产品“出圈”。与此同时,全市首个智算中心年内投用,可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提供核心支撑。而《筑牢数字基础底座 创新数字监管模式》案例获评全国数字化监管典型案例,更彰显了晋中在数字治理领域的领先探索。
晋中的转型底气,源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反复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贡献力量。目前,全市211户规上工业企业纳入战新产业统计,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39.3%,10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户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骨干支撑。
为激发企业活力,我市落实战新奖补政策,2024年已为62户企业申报省级奖补资金2.1亿元,并配套市、县两级资金,形成“政策引导——创新突破——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同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围绕产业链融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精准指导,全市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企业为318户,总量居全省前列。
我市未来产业按照“龙头引领、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具备晋中产业和基础特色、拥有持续竞争力和潜力的未来产业雏形。看信创产业,龙湖精密是华北地区领先的SMT先进制造中心,山西光存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技术的数据存储全产业链企业,实现了光存储产品国产化替代。看新材料,充分发挥我市碳素产业先发优势,尚太新型硬碳负极等提升了碳基材料级次,中纲不锈特种合金管道、中海油铂网催化剂、福诺欧聚四氟乙烯、鹰鲲印刷油墨等成为了部分细分产业应用领域的关键配套。看低空经济产业,山西北斗+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和无人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已初步构建,依托煤炭产业基础形成的矿用机器人领域具备一定优势,汾西华益自主研发远程混凝土喷浆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戴德矿用输送机智能巡检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巡检,山西洒拖、深圳优必选、上海海神等项目已经落地。
格局重塑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晋中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市持续围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发力。
从空间布局看,我市形成“综改区核心引领、县域特色支撑”的产业格局。晋中开发区以60户战新企业成为核心引擎,战新增加值占工业的44.6%,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县域层面看,榆社县以战新企业占比65.4%的成绩领跑全市,其低空经济等产业增速远超平均水平;太谷区依托玛钢产业基础,向高端铸件、智能装备转型,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寿阳县则聚焦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山西中部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能源产业基地。这种“差异化布局、协同化发展”的模式,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占战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其中机械、电力、非金属行业占据主导。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74.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5%,相关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8.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460亿元,占到相关企业总产值的76.7%。这种“传统产业稳增长、新兴产业强动能”的结构,让晋中在应对经济波动时更具韧性。
从项目建设看,今年我市重点推动吉利汽车技改、太重榆液提质增效、山西雅盛石墨材料等战新项目落地。
……
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我市的转型之路,是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这里,每一块石墨的蜕变、每一架无人机的起飞、每一台CT机的下线,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创新与突破的故事。在这场马拉松中,晋中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为山西乃至全国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晋中方案”。(雷昊)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