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建设及试运行圆满完成。
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是太榆退水渠沿线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再深化,在依托汾东污水厂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沿线水质,肩负着确保出水口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为沿线生态环境提供更坚实生态保障的重大使命。
该项目分段建设主槽8.3千米,设置挡水堰22座、沉砂池1座,同步沿新建主槽布设水质净化系统及配套设施。主要建设工程内容涵盖膜组件布置、挡水堰设置、预制混凝土波浪桩布置、淤泥开挖与处理、土方外运与处置、淤泥摊铺晾晒、抛石挤淤等多项关键工序。其中,渠首附近的沉砂池如同“第一道防线”,专门用于沉积污水裹挟的泥沙,为后续深度净化“减负”。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应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技术——这既是全市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工程,也是全省首次将其应用于河槽动态净化。这项技术融合生物处理与膜分离优势,通过生物膜(附着微生物群落)对污水进行高效净化。这些生物膜如同无数个微型净化单元,能主动吸附水中的各类污染物,随后借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其分解转化,从而显著降低污染物浓度、提升水质。如此一来,不仅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能耗与资源消耗,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关键的清淤环节率先迎来“拦路虎”。部分路段紧邻乡村小道,道路狭窄,大型清淤机械难以进入作业面;更为棘手的是,作业区上方密布高压线,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大型设备施展不开,稍有不慎就是大问题,但我们不能停下来,不能耽误了工期。”施工单位山西交控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马培亭说道。面对这一局面,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果断改用小型、灵活的机械设备,分批次、小范围作业,同时组织人力昼夜轮班作业,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清淤,并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七下八上”是山西省防汛关键期,主体工程若未能在6月底前顺利完工,将直接影响到防汛大局。基于这一判断,项目方将工期精确倒排到天,甚至细化到小时,确保各个施工环节无缝衔接。“当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必须按时把主体工程拿下!”马培亭回忆道。经过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昼夜奋战,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主体工程于6月底如期完工,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如今,历经动态优化与持续监测,太榆退水渠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标准,这一核心目标的达成,不仅标志着项目建设实效落地,更让“一渠清水”从规划蓝图变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随着渠道绿化工程的实施,昔日单调的渠岸已被连绵的绿意包裹,更吸引了白鹭、野鸭等水鸟蹁跹而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太原小店的土地上徐徐铺展。(小店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