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中国红”与古城“历史灰”在秋雨里撞个满怀,山西新绛用一场跨越1400年的文旅盛宴,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古城“静态展陈、单向输出”的刻板印象。该县用精准的抓手破解了古城文旅“有资源没流量、有流量没变现、有变现没品牌”的困局,其背后的三重密码,打开了历史古城火爆出圈的“遮头布”。
(特约摄影 高新生 摄)
非遗活化+沉浸体验:
让千年文化从“深闺展品”变为“顶流体验”
秋雨打湿青石板,城隍庙上鼓手们赤膊上阵,击鼓心、敲鼓边、蹭鼓圈,十余种技法在手中流转,《秦王破阵乐》的金戈铁马顺着鼓点冲出千年时光,与雨声交织成“震古烁今”的交响。“这不是表演,是血脉里的共振!”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先生攥着湿透的衣角感慨道。
夜幕降临时,皮影戏又接过“文化接力棒”,暖黄的灯光下,传承人指尖轻挑,《嫦娥奔月》里的玉兔蹦跳、《薛仁贵征西》中的兵器碰撞,每一个细节都细腻得让人心尖发颤。“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皮影,现在仿佛站在唐宋的市井里看演出。”杭州大学生王雨桐的抖音视频记录下这一幕。
署衙互动体验区,新绛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全生的手把手教学,让非遗成了“可带走的记忆”。游客林先生和孙子合作印制的《天官赐福》,油墨未干就被小心翼翼折进包里,“这是今年最珍贵的国庆礼物”。整个假期,千余名游客亲手触摸非遗,带走的不只是手作,更是对“千年技艺”的认同与热爱。
若说非遗活化是“让文化开口说话”,沉浸体验便是“让游客走进故事”。每天上演的《薛仁贵衣锦还乡》情景剧,将“沉浸感”拉到极致:雨丝斜落青石板,“快递小哥”递出包裹,游客扫码瞬间,厚重大门“吱呀”开启,薛仁贵骑高头大马踏雨而来,仪仗鼓乐、宫女水袖舞、围观“百姓”欢呼声裹着雨雾扑来,仿佛盛唐之风拂面。“这比看3D电影还震撼!”来自河南的王先生连拍百余张照片,朋友圈的点赞让他成了“朋友圈导游”。
更巧妙的是,剧中“九六八宴席”(九冷六热八主食)顺势成了“网红美食”。游客张先生舀起绛州火锅惊叹:“这是明代《绛州志》里的配方,蘸料还加了十几种中药材!”“跟着剧情品美食”套餐直接带动景区餐饮收入增长,相关话题更冲上大众点评“运城必吃榜”前列。
为让“故事”传得更远,本地自媒体达人开启多机位直播,镜头从舞者水袖扫到游客笑脸。“最高峰时有10多万人同时在线,相当于把整个绛州署‘搬’到了网友眼前。”从非遗的“可听可看”到沉浸的“可玩可品”,新绛用“体验感”打通传统文化与当代游客的连接,让千年古城从“历史标本”变为“生活场景”,这正是其在国庆景区中“杀出重围”的核心逻辑。
红色赋能+科技加持:
让文旅体验兼具“精神厚度”与“现代温度”
红色,是新绛文旅最动人的“情感底色”。国庆期间,新绛未将红色文旅做成“刻板说教”,而是用“日常感动”激活家国情怀。
城隍庙前,一场“即兴快闪”温暖人心:文艺志愿者刚唱起《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中国》,卖油糕的摊主就放下铲子加入合唱,穿汉服的姑娘举手机直播,路过老人跟着拍手,雨丝里的歌声越聚越响。“原以为下雨没人来,没想到来了好几百人,直播间近万人跟唱。”文化馆合唱队队长文春明满是惊喜,这场“不期而遇的感动”不仅被央广网报道,更收获超50万阅读量。
贡院巷的红色巡游,上演了“三代人的爱国课”。“红军”“八路军”“现代青年”三支队伍举红旗边走边唱,81岁的姚大爷接过鼓槌,敲出的鼓点比年轻人还激昂:“我年轻时就在这敲鼓,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游客高先生牵着6岁孙女,在“我爱中国”签名墙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名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比在家讲爱国故事更有力量”。
晋南最大民间收藏馆——富荣收藏馆里,10万余件革命文物成了“沉默的讲解员”:光村地下党用过的手枪、抗美援朝时期的木质担架、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每一件实物都比书本更有冲击力。“孩子看完问‘先烈们疼不疼’,我突然懂了红色教育该怎么讲。”运城游客王女士满是触动。
科技,则是新绛文旅最贴心的“现代注脚”。针对习惯“手机在手”的年轻游客,新绛用科技为体验“减负加分”:绛州署景区无需纸质票,扫码就能生成带个人照片的“电子通关文牒”,古代文书样式的界面成了打卡热点;智能导览桩,手机一碰就能听不同朝代署衙故事,还能切换“儿童版”趣味讲解,“古代县长也要打卡吗?”的提问让小朋友追着家长听完。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反哺”:通过分析线上直播观众停留时长、线下游客打卡路线,新绛实时调整项目——发现皮影戏观众多为亲子,便加开“儿童互动场”;见“电子通关文牒”转发量大,就新增“朋友圈集赞换非遗小礼品”活动。科技在此不是“炫技噱头”,而是“服务工具”,既守住古城“历史味”,又留住游客“现代感”。
本土造血+长效运营
让“流量热度”转为“品牌深度”
在新绛文旅场景中,“本地人做本地事”的画面随处可见:绛州鼓乐表演者是土生土长的新绛人,有农民也有个体户,农闲排练、节假日演出,鼓点里满是家乡烟火气;非遗体验区教学者均为本地传承人,教技艺时还会讲“年画里的新绛故事”“鼓乐里的家乡习俗”;景区“网红摊主”也以本地商户为主,卖油糕的阿姨、做剪纸的大爷,都能熟练介绍“这是新绛老味道”。
“以前觉得文旅是‘外人的生意’,现在才知自己的手艺、故事就是最好资源。”参与鼓乐表演的村民赵师傅满脸自豪。新绛通过“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既解决文旅项目“本土化”问题,又让当地人共享红利,形成“人人是宣传员、家家是参与者”的良性循环。
为避免“国庆过后就冷清”,新绛提前布局“长效运营”,将国庆“爆款玩法”转为日常产品:针对非遗活化,推出“非遗月度主题”,针对沉浸体验,将《薛仁贵衣锦还乡》改编为“轻量化版本”,针对红色文旅,联合本地学校打造“研学课程”,让红色故事成为学生“课外实践课”。
此外,新绛在“品牌IP”上持续发力:注册“绛州古城”官方文创品牌,将鼓乐、皮影、年画元素融入笔记本、钥匙扣等日常用品。
“流量是暂时的,品牌是长久的。”新绛文旅局负责人的话点出核心——当非遗从“表演”变“生活”、红色从“活动”变“日常”、科技从“辅助”变“标配”,千年古城的“魂”才能真正活起来、“火”下去。这场国庆文旅盛宴,新绛交出的不仅是亮眼“流量成绩单”,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古城活化方案”——以体验为桥、文化为魂、本土为根,方能让更多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卫世新)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