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山西新绛县泽掌镇北苏村,秋阳正好。占地50亩的富荣文化园内,刚被山西运城市关工委定为教育基地的富荣收藏馆格外醒目——它不仅是我国晋南地区最大的民间收藏馆,且参观全程免费,此刻更是热闹非凡。
(特约摄影 高新生 摄)
馆前旗帜迎风招展,慕名而来的游客排起长队,首批研学的学生、举办婚礼的新人,还有不少从北京、广州回来的大学生也加入其中,80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很快人声鼎沸,成为国庆期间当地备受欢迎的去处。
学生们围着展柜认真端详馆内珍藏文物,新人则在一旁定格下温馨的结婚画面,北京、广州回来的大学生们不时举起手机拍摄,不同场景交融在一起,让在场的人们都留下了深刻记忆。
富荣收藏馆内的30个展馆、一个文化长廊馆以及绛州七十二行展厅内各个都有镇馆藏品,其中五十件文物堪称稀世珍宝。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桑蚕丝绫衣,它长125厘米、高45厘米,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写有45000字,字迹密度创造了现存古籍微书纪录。
“天呐,这么小的面积,怎么可能用毛笔写上去45000字?”科举文化展馆内,一名游客踮着脚尖、凑近绫衣,仍无法看清上面的字。对于这种微书的书写难度,讲解员打了个比方:“就像用绣花针凿出一条逃生密道”。
“快看这把手枪,是光村地下党当年用过的武器!”“这万枚毛主席像章挂在一起,太震撼了!”在“晋南抗战版块”和“建国元勋版块”展厅,讲解员正指着展柜里的珍贵藏品娓娓道来。从晋南战役时期留下的手雷、钢盔,到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军装与担架,从1946年版《毛泽东选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羊毛植绒画,10万余件藏品串联起革命岁月与建设历程,每一件都承载着动人故事。来自运城的王女士带着孩子认真聆听:“这些实物比书本更有感染力,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特约摄影 高新生 摄)
移步“绛州七十二行”展厅,新绛堆绣的艳丽、漆器的温润与木板年画的质朴相映成趣,非遗藏品与绛州老城碑刻、明代竹节炮等文物共同勾勒出晋南文化脉络。
“古人说,古州新绛‘七十二行,样样俱全’,没想到家乡有这么棒的收藏馆,而且每个行当都有实物印证,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一位从北京回来的大学生举着相机不停拍摄,还拉着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展厅旁的特色饮食区飘来阵阵香气。馆方精心引进的新绛特色美食摊位前,绛州火锅冒着热气,油炸糕色泽金黄,甑糕软糯香甜,游客、研学学生、新人亲友和大学生们边品尝边交流。“免费逛这么大的收藏馆,看这么多稀世珍宝,还能吃到地道家乡味,这趟国庆回家太值了!”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小张捧着刚买的油糕说,饮食区的设置让教育多了烟火气,也让非遗美食有了展示平台。
人群中,民间收藏家杨富荣正忙着为游客、学生和大学生们讲解藏品来历。这位54岁坚守收藏35年的收藏家,指着墙上的展品和那块麻布介绍:“从骑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购,到如今在50亩文化园内建成规模宏大的教育基地,还能让大家免费参观这些宝贝,就是想让这些藏品‘活起来’,把这块藏品中的故事、把所有过往故事都讲给更多人听”。不少单位专程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也围着杨富荣追问藏品背后的故事,对馆内的震馆藏品和稀世珍宝赞不绝口。
夕阳西下,文化园内依旧人流不息。这座占地面积50亩、藏品超10万件的文化园,为新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添文化地标。
文物诉说着峥嵘岁月,绛州风味传递着家乡温情,还有研学学生的求知身影、新人的甜蜜笑容与大学生们惊叹的神情交织,这座晋南地区最大的民间收藏馆,正以免费开放的诚意和珍贵藏品的魅力,让精神基因在品味与感悟中代代相传。(卫世新 杨建义)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