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陕西:重点示范镇与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发布时间:2016-12-28 17:57: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几年来,全省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快速发展。10月27日,省住建厅副厅长张阳发布了全省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张阳介绍,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建立项目库,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大力推进全省两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35个重点示范镇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422.9亿元,新建道路227.98公里,垃圾处理场29个,污水处理厂26个,广场23个,镇区面积扩大68.8平方公里,吸纳进镇人口51.3万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新建学校30个,医院19个,幼儿园27个,文体中心29个,各类房屋51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就近城镇化。
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各重点示范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相继建成了一批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及现代物流园区,吸引了990余家企业落户,提供就业岗位达47.73万个,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如眉县汤峪镇、蓝田汤峪镇发展旅游、度假产业,群众就业不离乡、打工不离家。
    此外,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的引领下,各市政府相继确定了119个市级重点镇,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抓手,制定措施,强力推进,一大批市级重点镇异军突起,如志丹县旦八镇、澄城县韦庄镇、西乡县堰口镇等,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政策综合效应明显。

 

 
31个文化旅游名镇效应显现
    三年来,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名镇传统“形态”、传承多元“文态”、打造宜居“生态”、丰富旅游“业态”。截至目前,31个文化旅游名镇累计新建项目978个,完成投资74.39亿元,建设步入快车道。
    一是名镇保护修复加快。2013年,省委、省政府文件出台后,各市、县、镇迅速启动了历史遗存修复、综合环境整治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历史建筑快速修复,镇区环境明显优化,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快现代建筑改造,名镇传统街区风貌显现。如:宁强县青木川镇坚持把保护修复放在第一位,中西合璧、羌汉交融的楼堂馆所,雕梁画栋,让游客感受到一代枭雄魏辅唐的昔日传奇。
    二是名镇特色雏形显现。全省遴选了108名规划、文保、传统建设、旅游开发方面的专家,一对一指导各镇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了红色教育、宗教历史、自然生态、边塞风光等特色城镇雏形。如: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已经成为红色旅游名镇,横山县波罗镇已成为边塞古堡名镇,山阳县漫川关镇、洋县华阳镇成为及人文与自然生态与一体的古镇。
    三是旅游效应日益显现。A级景区创建提速,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人气日趋旺盛,部分名镇已成为区域旅游聚集地。累计实现旅游人数2678.37万人次,旅游收入113.05亿元。

 

 
    张阳说,下一步,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认真总结“两镇”建设经验,“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实施“两镇”带动战略,省级重点示范镇调整增加到40个,文化旅游名镇总数保持31个不变。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扩权强镇,坚持集约、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持续发力,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常丹)

 

责任编辑:詩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