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山西晋城: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发布时间:2025-10-03 10:25: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广袤的田野上,一批拥有新理念、新技术的“新农人”正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身份各异,却同样怀揣热情,用智慧和汗水耕耘梦想,带动乡亲共富,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泽州县大箕镇位于太行山南段,辖区内耕地面积达1.3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镇党委立足本地土地资源禀赋,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等举措,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壮大、效益提升。全镇先后建成2000亩黑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连翘产业基地、4个特色水果采摘园等农业龙头产业,全面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但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培养难等问题凸显,导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人才支撑不足、创新活力匮乏、产业升级缓慢等难题。

为此,大箕镇积极响应上级“新农人”回村工程号召,从强措施、建平台、优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吸引“新农人”回乡创业兴业,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走出“人才荒”。2025年以来,全镇回引“新农人” 23人、带动就业400余人,培育小杂粮、核桃、农机等农业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13个。

麦浪中的“田掌柜”:

耿红军的农业托管致富经 

金秋九月,大箕镇道口村千亩玉米田褪去翠绿、换上“金装”,饱满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微风拂过,玉米叶沙沙作响,穗粒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香甜,处处洋溢着喜悦。玉米田里,一位头戴草帽的中年人正在指挥收割机和运输车辆有序作业,成片收获玉米——他就是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农沃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耿红军。

在他的终端云平台上,地块分布、设备状态、作业管理信息实时呈现,管理记录清晰,责任人、作业轨迹一目了然。“智慧托管平台让地块透明、作业保质保量。”他介绍,这种全程托管模式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耿红军推行的“土地托管”模式,正悄然改变道口村及周边河底、南沟、小箕等近千户村民的生活——10余个村庄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人均年增收超过万元。

村民们感慨:“土地托管后,能在家附近打零工,时间自由了。现在家里每年稳稳增收两三万元。”

早在2017年,道口村党支部便领办了农沃农机服务有限公司,立足道口及王匠、冶头等周边村庄,与村民签订农业托管合同,开展农作物播种以及农田犁、耕、旋、深松、一喷三防、收割、粮食存储、销售等全链条托管服务。农户把土地放进“托管班”,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既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长,也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通过近10年的发展,农沃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跨越,目前已拥有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翻转犁等从种到管再到收的全套农机具,服务耕地面积8000余亩。

“下一步将整合产前供应、技术咨询、订单种植、粮食贸易等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拓宽受众群体,从生产托管服务向核心资源平台化企业转型。”耿红军规划着未来。

截至2024年底,农沃农机公司累计收入 160余万元,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公司发展的“四方共赢”。如今,耿红军和他的团队正筹备将托管模式推广至周边更多村庄、乡镇,让更多农民共享现代农业红利。

太行山腹地的“金钥匙”

“苦”连翘成就“甜”产业 

秋入太行,漫山连翘迎来了黄金采收期。在泽州县大箕镇重峦叠嶂的山岭间,小小连翘果正完成从野生草木到富民产业的华丽转身。

走进大箕镇苇元社区乱石峰组中药材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连翘树郁郁葱葱、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连翘果的清香。向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环云正组织村民忙着采收,一派丰收景象。王环云说:“青连翘每年8月至9月上旬采摘,10月采摘黄连翘。现在正是采收期,每天都有三四十名工人上山采摘。采摘之后运到初加工厂,经全自动流水线杀青、烘干,去柄,筛选,再进一步检验入库。”

大箕镇地处太行山南段,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出品质上乘的连翘,其有效成分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是山西道地药材之一。

向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大箕镇流转了1.3万亩荒山,将其中6960亩改造为连翘种植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土地流转,搭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与订单合作机制,让这片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基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直接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采摘,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500个。

如今,漫山遍野的连翘树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实实在在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剩余6040亩荒山也将陆续种连翘,到2027年全部完成后,这里必将成为连翘的‘金色海洋’。”王环云满怀憧憬地说。

回乡创业“牧猪人”

以科技赋能生猪养殖新发展 

猪粮安天下,在居民日常肉品消费中,猪肉占比高达55%。在大箕镇左匠村智能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施工场地,曾是城市白领的马琪,凭借多年深耕畜牧行业的经验,回到家乡建起了“会思考”的智能猪场,用专业与创新,推动生猪养殖从传统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转型。

大箕镇智慧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马琪说:“自2008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我就一头扎进畜牧业,先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园区管理、种猪繁殖管理、生猪养殖供应链管理等工作,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传入中国,生猪产业遭受重创。这其中,集团企业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快速摆脱疫情困境,而很多家庭农场因资源信息差导致生物安全防控缺位,猪只大量死淘,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所以2018年底,我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计划建立智慧养殖示范基地,用专业所学结合行业认知,为家庭农场打造技术优势。”

经过前期考察调研,2025年,马琪在左匠村选址,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殖场,并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经济作物种植项目,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工程竣工后,可安置10多名村民到基地务工,同时为周边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标准化示范,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可靠保证。

马琪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预计日常存栏生猪3000头,年出栏生猪5000头。从自动化饲喂、智能化环境控制、微纳米除臭、智能化设备运用、到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将全部实行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这里不只是生猪养殖场区,更是养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未来,我们将强化基地、强化品种选择、疾病净化和无抗养殖探索,逐步将业务延伸至食品端,通过门店经营、标准化流程、品牌建设,为老百姓提供真正健康安全的猪肉产品”。

耿红军、王环云、马琪——三位身份背景各异、探索路径不同的大箕“新农人”,正是泽州乡村振兴浪潮中奔涌的朵朵浪花。从耿红军创新生产关系,以农业托管模式重塑传统小农经济格局;到王环云打造高附加值中药材种植基地;再到高知青年马琪舍弃都市繁华,深耕生态养殖产业链提升价值空间,他们的生动实践清晰勾勒出“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画卷。

这股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力量,为大箕乡村带来的远不止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是思想观念的重塑和产业生态的重构。在各级政府精准政策扶持与“新农人”自身不懈的奋斗下,沉睡的土地资源被重新激活,焕发生机;农民增收的渠道有效拓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

他们用行动证明: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体面的职业,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随着更多怀揣理想、掌握知识、敢于创新的“新农人”投身泽州乡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泽州大地上加速铺展、渐入佳境。这场由“新农人”引领的深刻变革,正为泽州乃至更广大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王小东)

责任编辑:姚荃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