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血肉铸就的不朽丰碑 滇缅公路档案展揭示民族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9 16:32: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9月2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活动中,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在指导老师夏曼的带领下,走进昆明市博物馆“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通过400余件珍贵档案与沉浸式展陈,师生们共同重温这条“不断的生命线”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精神传承。

步入展厅,昏暗的灯光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一件件档案文献与一张张历史图片,将观众瞬间拉回1937年那个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在参观过程中,宣讲团夏曼老师驻足于一张历史图片前,轻声对团队成员感叹道:“看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和恶劣的环境,真的难以想象先辈们是如何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一壮举的。”他指着画面上模糊的人影和简陋的运输工具继续说道:“你看,当时连像样的机械都没有,几乎全靠人挑肩扛。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硬是建起了维系抗战物资的生命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同行成员凝视着图片下方标注的“1938年滇缅公路修筑现场”字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两人移步至另一组档案文献前,那里陈列着当年工程人员手绘的施工图纸,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依然清晰可见。

滇缅公路这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际通道,东起云南昆明,西经楚雄、大理、保山,在德宏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1938年8月,20万云南各族民众以“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壮,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这条国际生命线。华侨女教师白雪娇的告别信与南侨机工陈亚楷的运输日志,无声见证着“三千华侨回国服务团”的赤子之心。

不是公路是血路,百万雄工中外赞。由于此次展览的突出亮点在于90%的档案系首次公开。在“档案揭秘”展区,同学们被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深深吸引。云南省档案馆珍藏的筑路文献、南洋华侨募购车辆凭证及“老虎嘴”段抢修照片等展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鲜活的生命啊!宣讲团成员丁尉庭在一组组数据展板前久久伫立,与身旁同学交流道。展板显示,全路累计完成土方1998万立方米,石方187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里牺牲筑路者达30余人。这一组组震撼的数据,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筑路的巨大代价。

在“筑路者名单”展墙前,同学们自发组织起小型分享会。宣讲团成员田曼动情地说:“看到这些陌生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和我们一样年轻,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这种情感的共鸣让同学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纷纷表示要将抗战精神内化为前进动力。

参观结束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宣讲团与昆明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蔡杨杰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昆明市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开展主题文化展示、大思政课实践等内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一合作将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平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滇缅公路展览不仅是一座历史档案宝库,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韧性公开课。当青年学子驻足筑路者名单前默哀致敬,这条用血肉铸就的道路,正以精神火炬的形式在新时代延续其生命价值。青语宣讲团成员通过参观,深刻体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青年学子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担使命。

链接历史回望与展望:

从蜀身毒道到抗战生命线:展览生动回溯了滇缅交通的千年脉络。早在公元前2世纪,连接中国与缅甸的“蜀身毒道”便已存在。1923年,云南省公署设立交通司,首次提出“滇缅公路”概念。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这条道路迅速升格为打破日军封锁的战略命脉。20万民众的血肉长城:滇缅公路几乎全凭人力筑就,机械匮乏之下,民众以双手创造奇迹。施工高峰期间,每日投入劳工超20万人。广通县(1958年裁县设镇,今属禄丰市)县长陈光祖在函中坦言民生艰难:“县以四千余户之穷民,凡能工作之壮年男妇,均已征赶出勤无余。”即便如此,沿线各族群众仍倾力支援,铸就这条血汗之路。49万吨物资撑起抗战脊梁:《云南公路史》记载,抗战期间经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达49万余吨,成为支撑战局的“生命线”。这条通道的畅通,直接关乎国家存亡。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传承:滇缅公路展览不仅呈现历史档案,更是一堂民族韧性的公开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青语宣讲团成员通过参观,深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同学们一致表示,将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饱满热情投身专业实践,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当青年学子在“零公里”纪念碑前默哀致敬,在筑路者名单前献上缅怀,这条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正以精神火炬的形式在新一代手中传递。本次活动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青年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担使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语理论宣讲团)

责任编辑:姚荃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