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从云南实践到理论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视角”专题讲座走进西南林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22 09:49: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与实践理解,9月19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班特邀云南民族博物馆高级讲师、资深讲解员刘桢老师开展题为“从云南实践到理论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视角”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班班主任及全体研究生、部分教师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班班主任史强老师主持。

刘桢老师围绕历史之证:云南大地上的“铸造”历程;实践之窗:新时代云南的“铸牢”实践;结语与展望:青年与未来三个板块展开系统讲解。以时间为脉络,以空间为载体,将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发掘实物相结合,为师生们呈现出一幅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画卷。此外,刘桢老师还结合博物馆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分享了如何通过“民族文化互动展览”“跨民族非遗传承课堂”等活动,让观众从“观看文物”转向“感悟共同体精神”。讲座尾声,刘桢老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寄语,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民族问题,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发展实践?云南的民族团结实践对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有何启示?青年一代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作用?这三道思考题为青年学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带来新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尹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讲座实现了博物馆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融合,不仅让研究生们看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的生动实践,更启发大家思考如何从博物馆资源中提炼理论成果、用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他强调,希望班级继续探索“走出课堂、对接实践”的学习模式,通过参观调研、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与传播者。

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强化“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建设,通过馆校协同、跨界融合,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史强)

责任编辑:姚荃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