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到文化广场上来,有演出!”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的街巷里,村民高大爷边吆喝边敲邻居家门,招呼大伙到广场上观看演出。村文化广场上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忆抗战、话文明、感党恩”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峰岭底村作为系列活动的首站。
以“文艺+服务”破题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娄烦县委宣传部紧扣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四个行动”要求,围绕“传承抗战精神”与“推进移风易俗”两大主题,组织文艺宣讲队伍,深入全县部分村、社区开展活动,让红色基因与文明新风在乡土扎根。截至目前,已在马家庄乡平安社区、盖家庄乡南峪村、娄烦镇城东社区等村(社区)开展10几场。“忆抗战、话文明、感党恩”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将在娄烦县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多场,旨在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
“单纯的宣讲容易‘入耳不入心’,我们特意打造‘文艺表演+便民服务+政策宣讲’的融合模式,让抗战精神和文明内涵看得见、摸得着。”娄烦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活动不仅安排了有关弘扬抗战精神、推动移风易俗类的文艺节目,还整合妇联、司法、民政、医疗等资源,把家庭建设、反诈科普、义诊、低保与大病救助解读等“一站式”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既热热闹闹,又实实在在。
用“家乡味”讲好家乡故事
舞台上,来自县文联、音乐家协会文艺志愿者与自发加入的村民,用满是“娄烦乡土气”的节目,将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生活。小品《彩礼风波》,用地道娄烦方言,演绎了“从20万降到2万彩礼的转变”,现场掌声笑声不断,村民直夸:“这就是咱身边事,彩礼就该这么办!”
抗战精神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家乡土地的记忆。文艺志愿者合唱的《抗日将士出征歌》,激昂的旋律唤起村民对本地抗战历史的回忆;男声独唱《山花在摇曳》讲述米峪镇战斗中,一位18岁的年轻女兵在前线抢救负伤战士时不幸牺牲的故事,质朴深情,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融;一曲《家和万事兴》,又将家风建设与移风易俗的内涵娓娓道来。“我们选歌、编节目都有讲究,既要让大家听得懂、喜欢看,更要让抗战精神和文明理念通过旋律、台词走进心里。”文艺志愿者王燕说。
在平安社区广场上观看演出的一名中学生说:“刚才听了《铭记抗战烽火 赓续英雄精神》的宣讲,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米峪镇战斗。八路军120师358旅以弱胜强,歼敌700余人,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士气,保卫了根据地和党中央。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政策宣讲也“唠家常”“算细账”,宣讲员把“千万工程”运用与排水沟修缮、景观树种植、人居环境改善等身边变化相结合,讲清楚政策落实成效。用“投入—产出”对比庭院种植、发展小微养殖,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
峰岭底村王大哥感慨:“以前总觉得‘千万工程’离咱远,跟咱老百姓没关系,今天才知道这些变化都靠它!”
静游镇上静游村民张大婶,指着院子大棚里的西红柿,笑得眼角皱起了褶:“政府免费提供了大棚、种苗,帮扶单位还主动帮我们销售,一年能多收入大几千元,这样的好政策,我们举双手赞成!”
在家门口收获感动与便利
文艺看得爽,实惠也不能少。义诊台前,医生耐心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针对高血压、关节炎等常见病给出用药和饮食建议;民政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填写低保申请表格,细致讲解大病救助流程;反诈民警用本地案例提醒村民防范“养老诈骗”……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康宁社区的王大爷说:“以前傍晚要么在公园乘凉,要么在家看手机,没啥意思。今天不仅看了精彩节目,还学了抗战历史,连以后申请低保都知道咋弄了——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是给咱老百姓送实惠、送精神!”
平安社区的孙大娘欣慰的说:“把好医生请到了家门口,量血压、听心肺、问病情都方便,贴心又省心!”
娄烦县以“文艺+服务”的形式,把纪念抗战胜利的氛围做得更有温度,把政策红利变得更可感知,让移风易俗从“口号倡导”变为“自觉践行”,融入日常、浸润人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在乡土落地生根,让红色精神与文明新风共同绘就娄烦县乡村振兴的新画卷。(申倩茹)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