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山西晋中:“乡村著名行动”擦亮乡村底色

发布时间:2025-08-29 09:25:2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在晋中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以地名为纽带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2023年以来,晋中市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通过乡村道路命名、规范地名管理、挖掘地名文化、赋能数字乡村,让一个个承载乡愁记忆的地名焕发新生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和“发展引擎”。

规范命名,让乡村道路“有名有姓”更宜居

“以前村里道路没有正式名字,快递都送不到家门口。现在有了标准街路名和路名牌牌,生活方便多了!”在榆次区庄子乡西墕村,村民王大爷指着新安装的街路牌高兴地说。该村依托传统村落布局,对9条主要街道进行了规范命名,如:“振兴街”“致富路”“长兴路”的命名,极大便利了村民日常出行和助力乡村振兴。晋中市民政局将乡村地名规范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乡村道路命名2708条,设置各类地名标志700余块,安装楼门(户)牌2万余块。其中,榆次区、榆社县、和顺县、寿阳县、平遥县率先实现全部行政村主干道道路命名全覆盖。

“规范命名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现。”通过统一编码、标准设牌,不仅解决了快递进村、应急救援等民生问题,更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文化赋能,让地名“有根有魂”更动人

在平遥县,民政部门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211个行政村1364条街路巷全面摸排,目前已完成582条道路命名批复。“我们特别注重历史传承,比如洪善镇京陵村因汉代遗址更名‘京陵城村’,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平遥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

榆社县作为全省重点推进县,依托境内历史文化遗存,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道路进行规范命名,如:赵王村的“石勒南街”“石勒北街”等,已命名167个行政村381条主干道路,完成国家地名信息库备案。太谷区新增设置村牌、街路牌等483个,对县城区门牌进行统一编码制牌,有效解决“有名无牌”问题。

数字赋能,智慧管理提效能

如何让静态地名“活”起来?晋中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地名”服务模式,和顺县依托“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快递物流点、旅游景点等176条地名信息,打造全县地名大数据“驾驶舱”,实现物流网点“一图可视”;介休市创新推出“智慧门牌”系统,在绵山镇西靳屯村试点智慧地名标志,安装智能街路牌31块、门牌365块,群众扫码即可导航或查询政务信息。智慧门牌不仅方便村民,还能助力快递进村,实现了“有名有牌”到“有名有智”的升级。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链接民政(婚姻登记、幸福养老、社会救助、殡葬)和公安(身份户籍、司法公正、身份证领取、户口登记)等服务,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文化铸魂,地名IP助振兴

让地名“有看头”、更“有说头”,是晋中市推进文化保护的核心目标。平遥县挖掘非遗、古建资源,将地名文化与旅游路线结合,如推出“古城墙—县衙—文庙”地名文化游线;榆次区策划“地名故事”系列宣传片,联动乡村旅游推出特色打卡点,如在苏家庄村打造“古槐记忆”地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左权县严格审核地名命名资料,确保体现红色文化、太行风情,如“永胜路”“胜利街”的命名,突出革命历史底蕴。

“我们不仅要规范命名,更要让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如今,行走在晋中乡村,规范的路牌、智慧的标识、生动的故事,正让传统地名成为留住乡愁、激活发展的新名片。(王浩森)

责任编辑:姚荃茂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