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君/崔楸立
记者:许多读者很惊讶,您从2009年秋季开始学写小小说,到2012年3月,两年时间发表百余篇作品,并且非自费出版小小说集,对此,辽宁作家孟庆革关于您的总结很恰当——有一种成功叫速度。“速度”就是您的文学姿态,这是成功者的姿态,也是胜利者的姿态。能谈谈您的文学缘吗?警营对您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楸立:准确地说,2011年8月,我这部小小说集《红孩子》就已经通过北京二邦文化公司的终审,直到2012年1月份小小说集才印刷出版。如果说对文学的情缘,我想首先自己要正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我是否真正达到了一种真正的文学层次。我可以坦率地说,我现在还是个初学者,甚至可以说是刚刚才触摸到文学之门的求索者。
最初接触文学,是在我九岁那年,和小伙伴们摔跤把右臂损伤,在县医院做了小手术,就住在县城老姨家里。我老姨在医院工作,她去上班,我没事就在医院里玩。我看到医院里有图书馆,其实就是个小阅览室,在当时我却感觉好大,兴奋的不得了。我每天就这样去图书馆看书,直到人家下班关门。
2009年河北石家庄召开小小说年会,当时一篇作品都没发表,谁都不熟悉。我就鼓足勇气开车就去了。像蔡楠、赵明宇、杨辉素、闭月这些在小小说圈里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大家对我非常热情,去的时候心里还很忐忑,怕受轻视,一见面就放下心了。我能取得许多成绩,离不开这些好朋友、好师长们的指引和鼓励。
之所以备受关注,可能因为我是一名人民警察。应该有这个职业方面的因素,就如同贵网做的这期访谈,有对公安民警的一份解读和期待吧!
记者:您的作品取材广泛,题材涉及传奇武侠、革命历史、现代婚恋、青春成长等,能否谈谈在您的阅读中,哪些作品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哪些人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楸立:2009年以前,我读的书非常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和风格,那时候自己当读书是爱好,学写小小说后,对小说这个方面关注的大一些。其实作家更是个杂家,要将你的作品生动感人,更加真实可读,那就要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扩宽自身的知识面。小说家中余华、莫言、贾平凹、麦家、邱华栋的作品我学习的多。同时,李浩、陈然、张楚等这些新实力的年轻作家们我也是十分关注的。
至于哪些人、哪些作品对我影响大这个问题,我也思索过,说心里话,影响我的人和作品很多,每个在我前面行走的文学写作者,都是我的榜样。我能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和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他们在文学路上的艰辛。我一万分地感谢这些前辈,为像我这样的后来人提供了向成功迈进的基石,让我们更准确迅捷地在文学道路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
记者:您在青春成长题材的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年轻的形象,他们在人生中既有机遇,也有痛苦和无奈。请问小说中有您自己的影子吗?
楸立:有。《倔强的青春》中的“我”,就是当年的我。那时候自己清瘦而渺小,不像现在人宽体胖的。好多和我熟悉的人都能在《红色青春》《闪光的年华》《苏文亮的方程式》这些青春题材的作品中看到当年那个快乐、单纯、幽默、坚韧、有梦想的楸立。每次我回想起“青春”,挺怀念的。
记者:有人认为您的武侠题材小说相对于其他题材小说来讲,最具有感染力,像《琴义》、《醉拳张》、《峨眉刺》、《夺命锏》等武侠题材小说在艺术价值上并不比《红孩子》逊色,您有没有考虑过在以后的创作中侧重某一个题材?
楸立:这个事情我也认真考虑过,好多朋友也为我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每位作者都应该有自己风格的作品系列,因为从小喜欢武术,对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写这类武侠传奇作品的时候自己更得心应手。这些武侠题材的小说也正是进行的一种尝试,以后我会在公安题材和武侠题材这两类作品在上下工夫,打造自己的文学品牌。
记者:除了小小说创作之外,您有没有考虑尝试其它的文体写作?
楸立:这个是肯定的。小小说遍地开花结果的同时,我也创作了为数不多短篇小说,有的已经发表在《牡丹》、《东方剑》、《星火》《参花》等刊物。短中篇小说让作者在语言上不受篇幅限制,并能充分发挥作者的语言个性、阐述故事意义以及思想内涵。“十八大”后,我会多挤出一些时间来创作短中篇作品,未来时间上可以,我会考虑挑战长篇。
记者:您的身份除了警察的头衔外,还有一个是作家。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和写作,请问您是怎样将警察与作家这两种角色有机结合的呢?
楸立:当我的小说集出版后,有许多我身边的人问我,这么忙的工作,这些小说是什么时间写的呢?
现在我每周至少要值48小时的班,夜班上完第二天仍要继续工作,日常工作就非常琐碎,加上接处警以及处理各种案件,工作压力非常大。俗话说“鱼和熊掌岂能兼得”,我也不例外,近一时期我写字不多,因为“十八大”之前工作更加繁忙,先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保证将来更好的创作。警察这个职业给了我自信和胆气,文学又让我得到了成功和荣誉,这两个我都要坚持。每次作品获奖参加颁奖时候,我总是着警服致警礼。我并不是去表演刻意作什么秀,在我心中我更是希望,我用我一点一滴,哪怕这微不足道的成绩,去为人民公安增添一份光彩与壮丽,才能无愧于人民警察这个称号,才能表达我这位警察作者对人民支持、理解的一份情怀。
杨晓敏主编在为我写评论时候说道,文学并非都能让每位写作者得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或许并不会发生什么质的改变,但心灵上滋养出一份长长的寄托,拥有一种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和生活自信,不也是一件令人无限愉悦的事情吗?杨主编的话让我感动难忘,牢记于心,无论未来位置何在,保持一位朴素作者的心态,一定要写好作品,干好工作,做个好人。
责任编辑:詩詩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