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走进祁县玉米单产提升核心示范区,一株株绿油油的玉米在广袤的田野上展现出勃勃生机。随着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中首部工程的投用,全县万亩良田正在经历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田”的变革。
智能系统助力农田管理变革
“现在浇地施肥就像操作智能手机,轻点几下就能完成。”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逯建东一边操作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操作界面,一边兴奋地介绍,“当前正值玉米7-8叶期生长关键阶段,系统正按每亩30立方米水量和12.5-15公斤全水溶氮肥的标准化方案,为作物根系持续输送养分。”
逯建东是祁县永旺农资专业合作社社长,今年他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玉米。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宽窄行密植、精准灌溉施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种植收益,减少了人工投入,实现了节水节肥。
与传统农田不同,这里的田间不见农民肩扛化肥、挥汗浇水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套智能灌溉设备正通过地下滴灌带精准输送水肥混合液。这得益于今年实施的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中建设的首部工程——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与灌溉系统的深度融合,让农业生产迈向“数字管控、节水增效”的新阶段。
为确保种植户快速掌握水肥一体化首部枢纽操作要领,由农技专家和设备负责人组成的技术服务队,采取“一对一指导+集中培训+田间实操”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教学,从智能终端界面操作、肥液配比参数设置,到滴灌带压力调节、系统日常维护,每个环节都进行标准化示范和指导。
祁县建豪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刘金花家有800多亩地,都采用了双株宽窄行水肥一体化种植。她表示,今年天气干旱,水肥一体化的双株宽窄行效果特别好,玉米比单株的长势更高更壮,希望今年收成比去年更高。
智慧农业设施网络逐步成型
祁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玉米种植历史悠久。此次祁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建设面积10.13万亩,将建成覆盖5个乡镇的智能化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包括53套智能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360套固定首部枢纽和139套移动式枢纽,配套413套田间管理房,形成“核心区示范+普通区推广”的梯次布局。其中,5套物联网“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为农技人员提供精准的田间管理决策依据。
祁县玉米单产提升项目1标段负责人刘健介绍,截至目前,核心区53套首部枢纽已全部完成并正常投入使用;普通区城赵镇共138套首部枢纽,已完成60套正常投入使用,剩下的78套正在加紧施工,保证在工期内完成。
祁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智能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灌溉与施肥的精准融合,按需定量输送水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精准的水肥供给能满足玉米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求,有效促进根系发育与籽粒饱满,直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站在田埂上望去,连片的玉米生机勃勃,科技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生产种植方式。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农业生产理念的迭代——用科技解开土地增产的“密码”,让丰收的底气更足。(郭佳丽)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