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胚在指间灵活转动、焙面在手中轻盈舞动......
6月12日上午,由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该县第四中学校。阳城琉璃、焙面娃娃、古法煮茧剥绵等3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与150余名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焕发新的活力。
在活动现场的展板前,一幅幅记录阳城非遗百年传承的珍贵图片吸引着同学们驻足观看。从故宫太和殿的阳城琉璃构件特写,到清代民间艺人制作的焙面娃娃老照片,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蚕娘古法煮茧的劳作场景。这些影像画展无声诉说着非遗文化的厚重历史。“原来故宫屋顶的琉璃瓦来自我们阳城!”站在参展画板前,阳城四中初一(283)班学生王琛淇感叹道。文化馆特别设置的"非遗时光轴"展区,通过AR技术让静态照片呈现动态制作过程,引来阵阵惊叹。
非遗体验课堂里,年过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书林老师傅手持琉璃胚体向同学们演示:"阳城琉璃制作要经过选料、塑形、施釉、烧制等20多道工序,火候控制是关键。明清时期我们的琉璃与景德镇瓷器齐名,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的美誉。"他特意准备了简化版模具,让同学们体验塑形乐趣。
初一(282)班焙面娃娃制作课堂里欢声不断,国家级阳城焙面面塑传承人张红霞老师边示范边讲解:“面团要像对待婴儿一样温柔,揉捏时要‘三轻三慢’。”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出科幻模具、戏剧人物等创新造型。“看!我做的宇宙飞人!”初一(282)学生阎倬聆举起自己第一次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活动现场,像这样兴奋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家乡的非遗文化。
阳城四中七年级年级主任侯敏文表示:“非遗进校园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这次活动不仅让非遗‘活’起来,将传统文化‘种’在了孩子们心中,更让同学们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建立起了文化自信。”据她介绍,学校后续还将开设非遗社团,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据悉,此次活动是阳城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环节。阳城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18项、市级14项,各级非遗传承人36人。其中,像阳城琉璃、焙面娃娃、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等非遗,经久传承,享誉世界,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通过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重点推动“非遗”的青春化表达,采用沉浸式体验手段,让同学们“穿越”到古代作坊,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让青少年一代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教育部门扩大非遗传承覆盖范围,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数字化”等创新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让阳城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青春光彩。”县文化馆馆长上官陆斌说。(陈来全 李卫彬)
责任编辑:于辰宸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