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

粽情浓浓渊源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22 11:19:1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北京(作者 齐结存)又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早在一千多年启始,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启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列假一天。一直以来,她是我国人民的一个十分盛行隆重的节日。渊源流芳着浓浓的仁爱味、文化味、承继味,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贞爱、进步,繁衍与辉煌。

  经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称谓居多。诸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莆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灯节、龙日、午日,达20多个。至于端午节的启源,全国上下各学流派众说纷纭,归纳为六:一曰龙的节日。考证她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闻一多先生查了101条古籍记载佐证;二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投泊罗江而死,楚日哀之,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水祭之;三曰纪念春秋时期大将军伍子胥;四曰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子记》与《续汉书》道,仲夏之月,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  物不樊,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五曰湖北省  阳县的一侧传说。古曰,沔阳县沙湖来了四位豪杰,专门杀富劫贫,后被官兵围困,五月初五投湖而死,当地人将这一天定之;六曰樊日。古人认为五月多灾难,为了灭灾除邪定此日为之。诸如此类,均以爱祭源之,普遍传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哲有意义的活动。后来,逐步扩展的这一习俗成为我国传统节俗文化之一,承继流长。

      谈及每每端午的承祭、祭奠与祝贺。一年一度的端午在荆楚地区仅次于春节的隆重,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岁时节日。今日端午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于相复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年节习俗具备三个基本因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转述这一习俗由来富有某种文化传统。就端午节而言,其日期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五日,活动内容包括了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佩香包等。具体地讲:富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其起源可追朔的原始社会末期。相传东周末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许多人划船追至岳阳湖时不见踪迹,是为起源,后每年是日划龙舟以示纪念。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成为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端午节包粽子由来已久。粽子,又叫“角黍”、“简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棕”。东汉末期,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水,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棕。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载》:“俗以菰叶裹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炎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曾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且有用于交往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也出现椎体形、菱形。有文献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此时尚出现了用粽子比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的广告。这足以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料已从茭白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包用芦苇叶的,附加料也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类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棕叶,并能自主且顺畅的顺序按技术标准准备料、按技术要则制备、按技术指标制、按市场需求销售或自用。其花色更人性、加工更理性、品类多样性。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最为代表。哪在大东北、大西北、大中华更是五彩争艳,晏不胜收。尤其是包之、品之、送之、礼之,铭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吃粽子的风格,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行传到朝鲜、日本及其东南亚诸国。或者说凡有炎黄孙、凡有华人居住的地域,就有过节包粽子、食粽子的习俗,就能影响与带动着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人民渐进的识粽、悉粽、学粽、包粽、食粽。粽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符号之一,在传继、承继与发展、且大发展,推促包粽、食粽的常态化、国际化、文化化。

  佩香包竟现文化。逢有端午节,就传承给小孩子佩香包的习俗。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包以药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络大通,驱邪扶正以达驱病强身之功效。

  悬艾叶、菖蒲富意致深。民谚云:“清明播柳,端午播艾”。艾,又称家艾、艾篙。其茎叶均含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奇特芳香味,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药亦用其理气血、暖子宫、去寒湿之功效。将艾叶加工成“艾绒”以灸法治病;菖蒲为多年生永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片亦含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继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由此说来,古人的这一举动是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的。

  饮雄黄酒竟心。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去诸毒。免受蚁虫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云:“喝雄黄酒,用酒喝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上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香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在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辟邪,形成了端午节饮雄黄酒,或用雄黄酒解毒消肿,有井人家,尚以雄黄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亦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以上诸物,粽以合、包以情、香包以药物之味扶正,雄黄、艾叶、熏草挥香,而蚁虫闻之远遁,雄黄酒杀灭之功彰势,即减少了传染病,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功用。如此种种,传的是中  文化、承的是民族传统、弘的是民族团结、扬的是中国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团结的巨大的精神与物质力量。

  传承、传情、激情、情趣端午,是中华民族的盛势,亦是中华民族美德美誉、美食、美道、美生、美法的弘扬。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礼仪之帮、智慧之帮、勤毅之帮。度端午、亿端午、弘扬端午精神。理应感恩先祖、感恩时代、感恩党、感恩民族。且振奋精神,跟党前进,竟写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詩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