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记载了我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以说是走遍了三晋大地”。时年74岁的老人张启龙注视着车窗外驶过的山川风貌,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相机,记录着车内车外的画面,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1969年,我是负责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太原办事处工程兵部队运送粮食、木材、钢材等物品的后勤兵。”谈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身为一名老兵的张启龙眼中满是追忆。在得知自己身边的列车员“小同志”也是部队出身的战友后,他有些激动地拉起列车员的手,指向窗外熟悉的风景,“在当时那个年代,工程兵们吃住都在山区,我也每天跟着队伍往返在太原--忻州--原平的好多地方,那边的山我还走过呢。这一送就是5年时间......”
老人乘坐的8818/7次列车是山西最长的“公益性”火车,全程305公里的路程用时7小时29分,最高时速也不过67KM/h。慢,或许就是它最好的代名词。但在那翻山越岭的缓慢里,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
“我会用相片记录行走的每一寸土地的更新变化,包括我们沿途老百姓的风土人情……”说着老人家看着窗外的村庄,抚摸着相机镜头,初升的朝阳刚好打亮了老人家的半幅脸庞“每次按下快门,就好像能够记录历史,感觉是是这列车赋予我的使命,只要“慢火车”还开着,我不仅要自己踏遍这片土地,还要深深感受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温暖……随着火车缓缓前行,旅客们的交谈未曾停歇。这趟火车上时不时发生的偶然相逢,让冰冷的旅途充满温暖,也让浓浓的乡情在车厢里肆意蔓延。
这列从1991年起开始运行,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公益性“慢火车”多年来一直默默为沿线居民服务,成为当地民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停靠16个客运站,19个乘降所(点),因为“站站停”而被戏称为公交车的特点却解决了许多居住在山区,出行不便的百姓和许许多多坚守在铁路沿线,扎根基层的铁路职工的上班问题,也成为了张启龙老人这样故地重游,回忆往昔岁月的游人最佳的出行选择。
“有时候慢点也好啊。”摩挲着车厢的墙壁,张启龙老人深深地感叹中国铁路的变化,“铁路不停在提速,为了更快,有很多小站被取消了,可是还有很多住在山区的老百姓和一些打工人需要便捷又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这些人挣钱不容易,铁路的公益性‘慢火车’这点很人性化,只需要花公交车差不多的票价就能让他们到家门口,真是服务又好又便宜”。
时隔55年,张启龙坐在“慢火车”里,伴随着咣当咣当的声音,车窗外的阳光照映在老人脸上,斑斓的光彩里,老人嘴角的微笑也似乎变得年轻了起来,像是在某个刹那,又将他带回了几十年前的某个片刻,“明年,我还要带着我的老战友们一起坐这趟车去爬五台山!每年都要登一个台顶,遍布五个台顶!”
55年,是他的流金岁月,35年,是这趟公益慢火车的无言守望。如今,曾经烧煤运行的内燃机列车已随着飞散的烟尘远去,为提升旅客们的出行体验,改善乘车环境,自2025年1月1日起,8818/7次列车已经升级为空调普速列车,用新的面貌继续奔行在山区线路上。
随着启动信号发出,8818次“慢火车”满载着一车的幸福,承接着一路的回忆再度出发,肩挑厚重的历史使命,链接着三晋大地上抹不去的记忆与情怀,为沿线居民带去团聚的欢乐。(姚荃茂 侯婕)
责任编辑:于辰宸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