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腊月里的忙碌 杀猪匠郭小军与乡村的年味

发布时间:2025-01-20 09:18:3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一进腊月,年味就像刚开坛的老酒,浓烈得让人陶醉。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牵牛镇有许多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而杀年猪则是这其中最具烟火气和仪式感的活动之一。活跃在乡村里的杀猪匠们也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1月16日在阳泉郊区山底村,51岁的杀猪师傅郭小军忙得不可开交。农家饲养的猪长得又大又肥,足有两百多斤,经验丰富的他抓住猪耳朵,蒙上猪脑袋,肥猪便乖顺地被赶进笼子。郭师傅说,杀猪这门传统手艺不仅需要刀法精湛,还得胆大心细。只见他将猪的后脚跟割开,插入棒子搅动形成气道,再由人向猪里吹气,让猪身鼓起来,这样褶皱绷起来了好刮毛一些,搞得干净,肉质也好。刨除干净后,便是一番 “庖丁解牛”式的表演,不到一个小时,一块块冒着热气的新鲜猪肉便整齐摆放在案板上。

(一)

郭小军这行已有几十年了,一把杀猪刀在他手里,就像书法家手中的毛笔,挥洒自如。他身材敦实,手臂粗壮有力,常年的劳作让他的皮肤黑里透红,那是岁月和阳光留下的印记。   

据郭小军师傅说:30多年来他在村里一边种地,一边做杀猪的生意。每年一到过年时最忙碌的时候。村里养猪的村民一进入腊月就早早开始排上队,等我上门杀猪。一个腊月年下来经他的手艺对300多猪仔进行屠宰加工,平均每天能 屠猪仔10多头。直接收入可达到5万余元。

老郭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自幼便对乡村生活的各种事务耳濡目染。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杀猪是乡村里一项重要且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每到年关,村里的杀猪场景便成了老杨眼中最热闹的画面。杀猪匠熟练的手法、猪的嘶鸣声、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烟火气,都深深吸引着年少的老杨。 十岁那年,村里一位杀猪匠在自家帮忙杀猪。老郭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从杀猪匠抓住猪耳朵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就紧紧揪着。当看到那把锋利的杀猪刀精准地刺入猪喉,猪血喷涌而出,他没有丝毫害怕,反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从那时起,一颗成为杀猪匠的种子,在老郭心中悄然种下。 十三岁,老郭正式拜村里经验丰富的杀猪匠为师。初入师门,师傅并没有立刻让他接触杀猪的核心环节,而是让他从最基础的打杂做起。每天天不亮,老郭就得起床,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为烫猪毛准备热水。然后,帮忙整理杀猪工具,将每一把刀、每一个钩子都擦拭得锃亮。闲暇时,师傅会给他讲解猪的生理结构、杀猪的要领以及各种注意事项。老郭学得认真,每一个细节都牢记于心。 终于,在跟随师傅两年后,老郭迎来了第一次亲手杀猪的机会。那是一头两百来斤的肥猪,当老郭和几个帮手将猪按倒在案板上时,他的手微微颤抖。看着猪惊恐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气,回想起师傅教的要领,将刀缓缓刺入猪喉。猪血涌出的那一刻,老郭心中既有紧张又有兴奋,他知道,自己正式踏入了这一行。

杀年猪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美味的猪肉,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而郭小军就像一个传承年味的使者,用他的手艺,为乡村的新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热闹与喜庆,他的身影也成为了乡村年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郭的手艺愈发精湛。他不仅杀猪的速度快,而且分割猪肉时,每一刀都恰到好处,能将不同部位的肉完美分离,满足村民们各种需求。 在乡村,杀猪匠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年关。平日里,谁家的猪养到了合适的重量,老郭总是随叫随到,他背着那套工具,走在乡村的小道上,成了村民们熟悉的身影。 每到年关,他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从村头到村尾,一家接着一家,他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的年节增添了丰盛的食材,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

(三)

杀猪,在乡村不仅仅是获取肉食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习俗,承载着乡村的烟火气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郭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始终坚守着传统的杀猪方式和流程。 每到一家,他先会点上一炷香,敬一敬天地,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乡村传统的延续。在杀猪过程中,他会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从抓猪、杀猪到烫毛、分割,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常说:“这些老规矩不能丢,这是咱乡村的根。” 在烫猪毛时,老郭坚持用大铁锅烧热水,用传统的刮刀一点点刮。他觉得这样处理的猪毛干净,猪肉也能保留最原始的香味。分割猪肉时,他会根据主人家的需求,将肉分成不同的部位,还会耐心地告诉主人家每种肉适合的烹饪方式。 老郭还会在杀猪过程中,给围观的年轻人讲解一些技巧和知识,希望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虽然现在乡村里愿意从事杀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老郭依然没有放弃。他说:“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把这手艺传给愿意学的人。”

 (四)

面对现代化屠宰场的竞争,老郭并不排斥。他说:“时代在进步,人家有人家的优势。但我这传统的手艺,也有它独特的味道。我相信,总有人会喜欢。”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老杨就像一位孤独的坚守者,在乡村的土地上,守护着那份传统的技艺和乡村的烟火气。他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书写着乡村杀猪匠的故事,无论未来如何,他的坚持与执着,都将成为乡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杜爱清) 

责任编辑:于辰宸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