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忻州,冷风阵阵,忻府区的一处工地里,有个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蹲在钻机旁,捏着一土块细细端详。
他叫杨德胜,山西建投勘察院公司的90后,既不高大,也不倜傥,鼻梁上的一副眼镜甚至显得有些书生气,就是这个并不特殊的小伙子,在参加工作的四年里,从入职“小白”成长为勘察院“先进个人”,又获评“优秀项目管理工作者”,2023年度,再获勘察院“劳动模范”称号。
提及荣誉相伴的秘诀,杨德胜呵呵一笑,“非要说我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有点‘较真儿’吧!”
兜里总有塑料袋的年轻人
“张工,我有个事儿想请教您……”2020年10月的一天,公司新来的年轻人杨德胜推开同事张延兵办公室的门,小心翼翼地从裤兜里掏出装着两块土坷垃的塑料袋,“张工,这是工地上新挖出来的,我想知道这是粉土还是粉质粘土?”
“土样送实验室了吗?”
“送了,但是结果下午才能出来。”
张延兵接过塑料袋,细细给小杨讲起来。
不止这一次,在大同、晋中的野外项目上,同事们也经常看到,为了掌握土层辨识的相关知识,站在钻机设备前的杨德胜时不时就会掏出个塑料袋,全然不顾自己被溅了一身泥点子,把识别不清的土样装回办公室,向张延兵请教。
哪怕冬季户外寒风如刀割,杨德胜徒手掰开岩芯管中的土样仔细辨认,同事劝他戴个手套,杨德胜一句“雁北老爷们,耐着呢!”,便接着用裂了口子的手指搓捏。
凭着一股认真劲儿,他合理规划安排每日钻机进度,协调现场用水用电,配合业主验孔,对现场外业管理者、钻机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现场危险源识别,每天在十多台机器前来回跑,进行地层编录,保证勘察质量的准确性。
杨德胜(右)向同事张延兵请教土层定名与性质
为个参数反复磨人的“报告员”
一个项目,想要顺利完成交付,需要勘察阶段的认真负责,整理报告时的细致严谨。杨德胜喜欢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造价值!”
“工地上盯现场,编录时详细一些,都会让岩土参数更加准确,这样会避免由于参数选择保守而导致业主成本增加。”杨德胜的细致认真是有“预谋”、有大局观的。
遇到项目任务重、时间紧的时候,杨德胜白天盯现场,晚上加班整理内业资料,然而,时间再紧迫,他还会为了一个参数的准确,反复磨人请教。
“关键问题一定要反复斟酌,有时候我们会给出几种不同的方案,请教公司的专家们进行方案优化,对优化后的方案再充分利用多属性群决策的思维,综合考虑工期、造价、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对几种不同方案进行优选,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提出合适的岩土参数,做到不保守、不冒进。”说到自己的“较真儿”,杨德胜更多的是强调团队、老师、专家给予自己的帮助。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的“脑洞哥”
2021年,在万马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杨德胜与同事发现锚索无法对准锚孔中部,导致锚索整体抗拔能力较差,低于设计预期,影响了项目进展。
夜里,他盯着桌上的台灯出神,看到插座的那一刻,“脑洞哥”上线了!
“插座里面,装螺丝的时候,外面加一个弹簧垫圈,会大大降低螺丝松动、脱落的可能,那锚索是不是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装置?”杨德胜欣喜若狂,连夜拿纸笔勾勒出“对中支架”的草图。
很快,“提高高压旋喷锚索杆体对中度”QC小组成立了,经过数月奋战论证,“对中支架”解决了锚索无法对准锚孔中部的问题,小组将此发明申请了专利,目前已经顺利通过初审。这一成果也在山西省勘察协会进行了交流,获得山西省工程建设(勘察设计)二等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如今,提到小杨,同事们都会说:“哎呦,不错哦!”
这个90后,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彼此相连,走出了一条面向未来的通达路,而“较真儿”正是他战胜一切的“通行证”。
(汤瑞)
责任编辑:于辰宸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