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朱战红 冯国营)河南省济源市坚持抓好“育、管、帮、用”四个环节,管好用好第一书记,真正让他们安下心来驻村、扑下身子做事。
一是“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贴岗位需求,加强第一书记教育培训。注重日常教育,主要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相互交流等方式,对第一书记进行教育培训。定期业务培训,每季度举办一次“第一书记讲坛”,邀请理论水平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涉农部门领导和优秀驻村干部等,为第一书记授课,组织第一书记学习脱贫攻坚、农村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学习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示范培训,每年分期分批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及相关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到先进地区学习扶贫经验。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6批次,组织外出学习300余人次。同时,编印一套学习资料,收集了中央和省市选派第一书记有关精神、党建基础知识、农村土地确权有关政策等相关内容,帮助第一书记充分熟悉政策、掌握业务知识。
二是“管”。制定《济源市集聚区、镇、市直单位党政正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考评办法》《济源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考评办法》《济源市驻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压实相关责任人责任,强化担当,从严考勤管理,建立了工作日志、工作台账、请销假、定期汇报等日常管理制度,推行微信实时位置共享签到和工作月报表制度,搭建微信群、QQ群和“锋领济源”微信平台等。加强督促检查,实行“一月一督查”制度,采取随机抽查、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每月对第一书记工作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严格责任追究,建立组织约谈、组织调整、组织召回、后续追责等制度,先后对22名第一书记进行谈话教育,对19名第一书记及其派出单位党委(党组)提出通报批评,并责成相关单位党委(党组)作出书面检查,对3名第一书记和7个派出单位党组、8个镇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领导,进行约谈、诫勉谈话,对3名第一书记实施召回。
三是“帮”。坚持全方位支持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为第一书记履职创造条件。要求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党委(党组)每年至少召开4次专题会议,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到派驻村调研4次以上,其他班子成员每月到村工作2天以上,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解决。开展结对帮扶活动,59个市直单位“一对一”帮扶59个贫困村,每个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注重关心关爱,各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第一书记座谈会,了解、掌握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并及时为第一书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严格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工作经费每人每年不低于2万元,生活补贴每人每天 50元,交通费用实报实销;组织所有第一书记进行免费体检,并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同时,农业、金融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第一书记支持。
四是“用”。实施“12345”工程,即夯实一个基础、抓好两项重点、做好三件实事、确保四次联系、开展五个走进,明确要求第一书记把党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每年至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件以上,同时结合所驻村实际,开展摄影、书画、文艺、法制、公益事业走进基层等活动。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先后为所驻村争取资金2.2亿元,新修、硬化道路307.15公里,协调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290个,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100余个。建立驻村帮扶工作“五本账”,实行周报告、月汇总、季通报制度,压实了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组、集聚区(镇、街道)党(工)委、派出单位党组(党委)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动态考核奖惩,对考核结果为优秀以上且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第一书记,同等条件下优先重用提拔,在镇领导班子换届中对23名第一书记予以提拔重用,有效激发了第一书记队伍活力。强化示范带动,连续两年在《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开辟“第一书记在基层”“第一书记在行动”专栏,制作新闻专题纪录片,大力宣传报道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石永科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