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5日,“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作为“大地流彩”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活动集结了来自全国多地的百余名农民演员、乡村工匠以及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进行展演展示。
“葫芦烙画,可不常见。”在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展展厅里,来自山西省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葫芦烙画第六代传承人李保华的宣传展位前站满了参观的人。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名获奖者,李保华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据了解,在今年10月,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武汉大学、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青年报社等承办的“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乡村1000余件文化创意项目和创意作品中,李保华的《山西阳泉烙画创新设计》获得了创意优秀项目奖,其获奖项目为32幅木板烙画,包括《二十四节气》24幅、《一带一路》6幅、《老家》2幅,是山西省唯一一名获奖者。
出生于1980年的李保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葫芦烙画第六代传承人、矿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谈到如何与烙画结缘,李保华一脸回忆地说,小时候就喜欢看各家组合柜上的烙画图案。2016年,他拜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宝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葫芦烙画第六代传承人。有了名师指点,李保华的葫芦烙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保华将业余时间都用来创作作品和提高技艺上,他创作的葫芦烙画摆件《经常倒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2022年,其创作的葫芦烙画音响《福禄之音》再次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其间,他还参加了全国省市区组织的文化文艺创作大赛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汲取他人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李保华将烙画材质从单一的葫芦换成了木板和宣纸。 “作画材质变了,相应的技术也要重新探索和琢磨,感觉就像从头再来。”李保华笑着说,“但我从没灰心和急躁过,反而十分喜欢这种挑战和探索。比如,宣纸烙画,纸比较薄,对电烙铁的温度要求就更高了。” 10月16日,李保华的作品《老家》《四大神兽》在《黄河物语》——山西省第二届非遗·工美精品展活动中获得最佳优秀奖。
走进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矿区蔡洼街道综合实训基地的宝艺斋烙画工作室,一股清新雅致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着一件件烙画作品,惟妙惟肖,别具一格。李保华正拿着电烙笔全神贯注地忙于宣纸烙画《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有10米长,耗时两年多,画中的房屋、桥梁、树木、河流、车轿、船只、人物、牲畜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眼前一亮。
李保华介绍,烙画制作过程是个精细活,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每一次落笔,每一缕线条,都需要手艺人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制作时,首先要针对每个葫芦的造型进行图案构思,然后用铅笔在葫芦上面画出图案的轮廓,再用烙笔一丝丝勾勒出线条和细节。李保华说:“在葫芦曲面上作画,烙笔容易打滑,温度也会直接影响笔迹颜色的深浅,走得慢了就会糊掉,走得快了就烙不上。所以每个作品最少烙四次,这样既能保证画面艺术效果,又能保存得更久。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相较于其他绘画艺术来说,制作工序更为繁杂。一幅画落笔前,须先在底板上画草稿,然后以国画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配以烙具的温度和作画者的速度、角度、力度,使用落、起、止、走等技巧专心烙烫,才能画出一幅好的作品。”
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会上,李保华的一幅烙画作品《京剧人物脸谱》得到了一位北京的艺术家客户的高度赞扬:”李保华的烙画如果仅仅是绘画技法,那吸引不了客人,他的烙画,是一种感召,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一种心底的彩色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对于未来,李保华有许多想法,但他当下最想做好宝艺斋烙画工作室作为蔡洼街道非遗产学研实训基地的一分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并学习烙画这门艺术。
(杜爱清)
责任编辑:马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