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环绕、白墙黛瓦,淙淙渠水贯穿村落,房屋街道星罗棋布、点缀其间,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卷跃入眼前。“没想到在北方这样的县城还藏着一处宝藏村落。”在山西省晋城市居住的杨女士专程来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西南沟村写生,“这里不仅可以流连于古屋古树古院,领略历史文化的韵味,还可以在现代民宿、咖啡厅中,感受古村新景的独特魅力。”
晋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广大农村中分布着一些传统资源较丰富、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晋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贺建国说。
近年来,晋中市住建局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把全市的传统村落实施集中连片保护工程,通过保护修缮、传承利用、综合整治同步推进的方式,保护古村建筑风貌,留住传统村落的根。
大院文化 搭上“旅拍潮儿”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秋日午后,昔阳县西南沟村广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地嬉戏;老人们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时光。古香古色的旅拍馆前,几位游客身着汉服正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充满活力的文旅活动已经和谐地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昔阳县住建局局长翟素明介绍,西南沟村传统村落以大院文化、沉浸体验为特色,大力开发古院古村文化的深度体验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古院文化沉浸体验区”。
西南沟村有一处明清建筑风格的毛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西南沟村毛氏宗族故居。“一到节假日,我们这边游客络绎不绝。村里不仅环境好,设备也完善,游客可以吃绿色食物、住特色民宿,感受毛家大院的文化底蕴。”西南沟村村主任毛永刚介绍。
和别的古村落一样,西南沟村的部分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后在晋中市住建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南沟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传统建筑得到了修缮。修缮工作以毛家大院为切入点逐步展开。
“今年以来,争取省级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对大院核心区剩余4处院落进行了修缮,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毛永刚说,“在修建过程中,我们在维持村庄原有的古院风貌基础上,深入挖掘村庄的个性与特色,提炼出地域文化符号,精心打造了8处各具特色的文化打卡墙与打卡点,向游客呈现大院本真的原始风貌。”
除了大院修缮,西南沟村还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结合资源优势和分布特点,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风貌的建设,对村庄周边、小凉亭等公共场所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景观化,进一步实现村庄整体风貌的自然和谐。
同时,该村还强化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网、暖等基础民生保障要素,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铺设各类网线达1.2万余米,为整村景区化开发提供了硬件支撑,极大地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在此期间,村里也陆续开展了包括毛家大院共享旅拍基地建设等10项工程项目。完善的服务配套集选装、妆造、汉服展示、乡宴餐厅和古典民宿于一体,深度撬动了毛家大院历史文化价值,吸引新青年客群,引爆消费。
据悉,今年国庆节期间,西南沟村迎来游客量达6.7 万人次,2022年,西南沟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万元;2023 年增长至24.64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 27.89万元。
“毛家大院的建设不仅拉动了村子的经济收入,还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毛永刚说:“村集体还积极发动村民群众参与‘餐饮代理人、民宿代理人、旅拍店小二’等工作,村民生活幸福又舒适,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 西南沟村这一举措,成功带动村内40户农户,实现月均增收1000元。
“红色文化” 遇上“文旅范儿”
今年四月,昔阳县大寨村窑洞改造升级喜迎八方客。窑洞民宿里,古朴与精美的内饰相得益彰;美食街上,传统小吃与新潮品牌兼有;午后人流熙攘,身着演出服的演员们举行精彩演出……有游客感慨:“仿佛真的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大寨生活!”
革命老区承载着历史人文的烙印,却因时代变迁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如何让“红色革命老区”新生?
晋中市住建局持续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大力发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形成村落与景区相互依托、集中连片有序衔接的发展格局。
漫步大寨街区,红色文化元素扑面而来。街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大红字映入眼帘;街巷里,红色涂鸦墙、复古的特色小吃店、正在晾晒的玉米接踵而至……“60年代大寨遭受洪水后,窑洞是我们的前辈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勤劳的汗水,日耕大寨田、夜建新农村,建造出来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聊到大寨窑洞满脸自豪。
挖掘红色文化,创新“村落+红色文化”运营模式,让传统村落成为展示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2017年,争取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大寨村窑洞上下水建设、房屋拆迁以及厕所改造和维修等。历经两年的建设,大寨窑洞民宿于2019年正式建成,并于今年4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
“自从大寨将传统村落打造成窑洞民宿基地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不少,村里的人气也更旺了,大大提高了我们村的知名度。”贾春生说。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村民们通过种植蔬菜、经营餐馆,以及担任保洁员、前台接待和服务人员等多种身份,积极投身于劳动市场,获取劳动报酬,提升生活水平。
街区变景区,景区融商区。大寨村还将窑洞民宿与周边梯田、红色旅游景区串联成片,促进资源共享,以大寨虎头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塑造新场景,激发大寨新活力。
同时,村里加强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小广场、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实现了“房子新化、街道硬化、供暖气化、环境美化、管理民主化”,确保民生项目落到实处。据统计,现在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有教、老有养、住有楼、行有车”的幸福村。
2012年以来,晋中市住建局累计争取到国家、省级补助资金3.32亿元,共成功申报6批次、9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全省排第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保护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留住古朴的韵味。”贺建国说。
(张琴 杨佳乐)
责任编辑:于辰宸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