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于辰宸 报道)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三文鱼”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小木耳”让村民端稳“致富碗”,人居环境整治为富民产业注入新活力......一幅幅“沁水样板”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一城两带四区四廊,百村千庄共富共美”整体布局,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和美乡村好例不断涌现,沁水样板成色越来越足。
一乡一业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深秋时节,郑庄镇的张峰村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这里,有一家山西省内唯一的三文鱼养殖场,同时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占地面积5.6万余平方,建有420平方米的孵化车间。目前,该养殖场可以年产三文鱼400吨,年销售收入可以达到2000多万元,三文鱼深受山东、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大连等地客商青睐。不仅如此,还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18个村253户516人走上增收致富道路,三文鱼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无独有偶,在土沃乡西文兴村,木耳产业同样欣欣向荣。家住西文兴村的王贤贤,最近都在木耳基地打工挣钱,仅采摘木耳就能挣到好几千元。近年来,土沃乡把发展木耳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农业经济”的主要抓手,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建设西文兴、上沃泉两个黑木耳产业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奋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土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沁水县委书记任彩虹指出,要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实施“特”“优”战略,充分释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比较优势,壮大延伸蜂蜜、肉鸡、肉羊、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链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同时,做好“百里沁河”“百里画廊”两个共同富裕先行区经验成果的提炼总结、推广运用,打造更多精品示范村和成熟模式,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沁水县落地生根。
人居环境“蝶变”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深秋午后,嘉峰镇殷庄村道路两旁车辆停放有序,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清新自然的绿化,让人心旷神怡。在外就业的李浩站在入村门楼口边拍照边感慨:“一年没回来,殷庄变得让我认不得了!太美了,我都想回来租个街面房自己创业。”除了李浩,还有不少村民也举着手机拍照,纷纷感叹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殷庄村坐落于沁河岸畔,交通便利,周边工矿企业多,常住人口3000余人,但多年来由于村内环境差,路上停车乱,管理跟不上,导致大量街面房闲置、民房出租困难,消费人群流失严重,增收渠道越来越窄。今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殷庄村抢抓机遇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和农村风貌提升行动,助推人居环境整治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治理与经济增收齐头并进。
殷庄村的蝶变与创新是嘉峰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缩影。同样,在固县乡高村村,通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2023年高村村被评为晋城市宜居宜业和美示范乡村。高村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小切口,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双管齐下,三改同步进行,不断推进乡村绿化、环境美化、街道亮化、道路硬化等工程落地开工,整体环境大变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沁水县委副书记韩海亮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下一步,沁水县将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交出“千万工程”沁水实践的优异答卷。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