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青海乌兰:做优做强“土特产” 激活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07-30 14:37: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闫志轩 报道)近年来,青海省乌兰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积极打造“2+1+1+N”农牧业产业体系(即藜麦、枸杞+茶卡羊+柴达木双峰驼+多元产业),通过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品牌塑造和生态发展,成功激活了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振兴 特色先行

走进乌兰县,茶卡羊的身影无处不在。该县以发展绿色畜牧业为重要抓手,依托“茶卡羊”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茶卡羊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产业园建设。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里构建起来。370余户饲养户,17.5万只茶卡羊,年产值高达3.5亿元,不仅壮大了产业规模,更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柴达木双峰驼也有“春天”。以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契机,乌兰县通过建立养殖基地、发放驼奶补助、加大科技助力等措施,不断完善骆驼产业链条,激发产业内生动力。4600余峰骆驼,两家驼制品企业,一条全省唯一的驼乳产品加工生产线,让这古老的“沙漠之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宠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乌兰县的藜麦产业正稳步前行。“青藜一号”等新品种的问世,千亩藜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加工能力、强化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乌兰的藜麦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培育藜麦经营主体企业2家,同时,该县获得了青海省首个藜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品质与加工能力同步提升。

红色传统作物——枸杞焕发出绿色发展的活力。通过精深加工、宣传推介、融合发展,枸杞产业向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品牌化方向迈进。培育种植枸杞规模100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3家,引进枸杞及沙棘鲜果果汁加工企业1家,建成年制干能力100吨以上的枸杞烘干房6家,申报国家优势特色枸杞产业集群项目1个,全县枸杞种植面积2.187万亩,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品牌引领 价值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乌兰县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充分挖掘“高原、绿色、有机”的特色内涵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两品一标”建设,积极打造“青字号”“柴字号”“乌字号”等农畜产品品牌,以藜麦、枸杞、茶卡羊、柴达木双峰驼为主的特色产品效益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获得有机认证产品5款、绿色认证产品71款,并有多款农畜产品入选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神奇柴达木优品”榜单。

此外,乌兰县还积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该县把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作为稳住经济大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截至目前,已培育国家、省州示范合作社34家、申报省州级龙头企业20家。同时,该县还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聚焦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和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投入衔接资金6545.29万元实施多个产业类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强化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加快推进政策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深度融合。

生态发展 不只青绿

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乌兰县还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规范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了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质做优生态循环农牧业。

据了解,乌兰县投入资金366万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面积4万亩,发放商品有机肥3397.59吨、有机叶面肥10.06吨,农药阿维菌素2万瓶,多菌灵3000袋,戊唑醇5000瓶,高效氯氰菊酯5000瓶,代森锰锌3000袋。全县纳入监管养殖场4家,养殖档案及粪污台账建立完成100%,全县备案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并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1%提高到1.2%,农业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

乌兰县的“2+1+1+N”农牧业产业体系已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农民就业增收的“动力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乡村建设的“助推器”。未来,该县将继续以特色产业培育为抓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责任编辑:马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