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青海乌兰:以“绿”当先  生态美景悦人心

发布时间:2024-07-30 09:03: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闫志轩 报道)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处处展现了一幅蔚蓝天幕、碧绿大地的绝美画卷……这是乌兰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成果,也是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坚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并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泉水湾——植树保活荒漠变绿洲

“小风沙飞扬,大风沙满天,沙丘无脚处处走,庄稼遭埋常绝收……”这几句形象的歌谣,是泉水湾开展防沙治沙前的真实写照。在这里,种树成为了一件难事。

防沙治沙,向绿而行。为了改变“一斤风,八两土”这样的恶劣环境,2009年,泉水湾开始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在沙地里种活一棵树不容易,开始大家都是靠着人背、肩扛,将树苗运上山,条件很艰苦。我们管护员每天都开展巡护,现在树长起来了,草种出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泉水湾管护员马文寿介绍。在近700名工人的不懈努力下,这片荒漠逐渐显现出了一抹绿色。

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泉水湾的局部地区生态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大大减少了风沙危害,防护效益逐渐凸显,沙区内植被得到良好恢复。据悉,自防风固沙工程实施以来,泉水湾成功有效实施了233公顷固沙工程和313公顷防风固沙林建设。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减少了扬尘、沙尘暴、大风、浮尘的天数,让沙地也悄然蜕变为生机勃勃的“戈壁绿洲”。

都兰湖——守护野生动植物生态家园

这里苍茫壮阔,成群的鹅喉羚在草地上奔跑、觅食,无比惬意;水源充足、牧草茂盛,黑颈鹤、斑头雁等动物在此繁衍生息……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和柯柯镇境内,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平均海拔2973米,湿地公园总面积7994.04公顷,是一个集湿地生态旅游和科普宣教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以前,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柯柯镇林业站站长雷发宙感慨:“像鹅喉羚、大天鹅,几年前在湖边最多能看见几只,这几年数量明显有增长,这说明湿地保护成效在不断显现。”

近年来,紧紧围绕“四地”建设,将湿地保护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抓手。同时,联合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围绕生态系统动态检测、鸟类监测、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开展科研监测,推进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生机勃发。

据悉,通过近几年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湿地公园的环境持续向好,湖水面积增长了14%,水质均提高至3类水质标准,鸟类由原来的63种增加至现在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6种。

灶火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科技赋能“锁”住黄沙

草方格匍匐在沙丘上,宛如绿色的网络,有效地固定了流动的沙丘,遏制了沙漠化的蔓延。灶火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位于乌兰县柯柯镇,是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风沙覆盖面积多达10744公顷。现如今,通过开展飞播造林项目,在800多公顷广袤沙丘实施封禁治理措施,曾经的荒芜之地,逐渐“小荷才露尖尖角”,形成一片广袤绿洲。

“为了确保飞播成效,飞播前我们对种子进行了丸粒化处理。”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生态修复和碳汇室主任杨正凡介绍。种子丸粒化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种子的生根、发芽,减轻鸟兽危害,使单粒种子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抗风、耐寒、提高种子存活率,减少种子飘移、位移,能精确投放到需要的播种位置。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乌兰县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混交的原则,在树种配置、治理模式、治理技术等方面,采取工程先行固沙、生物永久固沙、围栏封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不断探索适合干旱区荒漠化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持续奋进的征途中,乌兰县始终秉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确保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乌兰特色的转化路径和实践模式。

责任编辑:马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