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姚荃茂 报道 通讯员 郝东亮 耿世超)第一次听到“卫婉”是从一位名叫高怀亮的94岁老人那里,他同老伴一起生活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嵋阳镇卫生院已三年有余。
“孩子们工作都忙,还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要照顾,我们老了,帮不上忙,就不添乱了,住在这里,冬暖夏凉,上下楼有电梯,看病买药也方便,一日三餐,饭菜荤素搭配很好,护理员对我们也很好,洗衣服、打扫房间卫生,经常陪我们聊聊家常,感觉非常温暖。”在采访时高怀亮老人同我们讲到,特别是在讲到他们的护理员时,情绪一下就激动了起来,原来主管他的护理员卫婉,除了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为了能让老人在这里住的舒心,特别在精神上也特别照顾老人。
据护理员卫婉讲述,刚到卫生院时,老人精神状况不是特别好,总是有些拘谨,对一切都很陌生,卫婉看出来,老两口的孩子们常年在外,很少有时间能顾上他们,难免有些孤独、寂寞,于是她便每天都会花时间与他们聊天,聊聊他们的家人、兴趣、爱好等等,时间久了,老两口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情绪也平稳很多,甚至会主动诉说些往事和忧虑。
“一两天看不到我,就给我打电话,你去哪了?还不来看我?听到这些话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他们需要我,依赖我。”卫婉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道。能看的出,卫婉在老人心中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护理员,而是能够陪伴照顾他们的家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份感情,卫婉更加坚定了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职业道路。
自2016年卫婉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是从事着临床工作,2021年2月,嵋阳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失能老人,卫婉便成了排头兵,但是刚开始转岗做护理员时,没有想到和老年人相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老人们说话语速普遍比较慢,也比较絮叨,遇事了比较着急,往往不等人,必须第一时间给他解决问题,他们也大多比较固执,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说的他们不一定听,沟通起来往往有些费劲,慢慢地卫婉的心态就崩了。“但是随着每天走进他们的房间,我慢慢的理解了他们的难,总能感受到老年人那份无法言喻的孤独和渴望。于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诞生了一份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决定用尽自己的力量,去陪伴这些可敬的老人度过晚年。”
为了做好护理员的工作,卫婉先后到医养中心、养老机构参观学习,赴省里参加医养结合相关培训,自学心理方面的知识,用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成长。随着对这份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刻,她改变了工作方式,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老人们的房间挨个聊会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和需求,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和快乐。
“我现在能很快地判断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住进来的每位老人都熟记于心。”因为她的心里时刻都装着一笔账,那就是老人们的“健康账”。在日常工作中她除了给老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卫婉还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尽可能地布置出温馨舒适的环境,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如唱歌、做保健操和手工制作等,让老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除了耐心与他们交流,她也常积极地与他们的家属沟通,把老人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他们。“家属把父母亲人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反馈信息给他们”卫婉说。
托付是对医护人员工作最大的信任,而信任则是医患及家属之间最好的桥梁。除了做到老有所养,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尊严地活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卫婉的工作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经常会遇到的。
据卫婉回忆,之前有一位五保户老人住进卫生院后,她发现老人吃饭吃的特别少,慢慢的吞咽功能也不太好,便将消息反馈给医生,在医生建议下,由卫生院安排救护车送老人到临猗县中医院、临猗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是食道癌晚期,随后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看着老人日渐消瘦的身形,家属决定将老人接回卫生院治疗,回来后卫婉每天给老人喂流食,照护他的吃喝拉撒等,定期给予静脉输注营养液和止痛药物等支持,最大程度的减轻了老人的痛苦,让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尽量活得舒坦些。在临终前,卫生院和老人所在的村委会进行了沟通,在临终前带着氧气,由救护车送回家,让老人有尊严地活到生命最后一刻。卫婉说道:“我愿用尽自己的力量,去陪伴这些可敬的老人度过晚年。”
在我们采访结束离开时,卫婉边陪我们往外走,还边和路过的老人,“嗔怪”他们别吹着风了,晚风习习,94岁的高怀亮牵着92岁的老伴朱宝珍,惬意地看着夕阳西下,晚霞余晖映在他们安静平和的脸上,每一位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责任编辑:马逍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