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行为破坏市场规则和诚信体系建设,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6月26日发布5个打击财务造假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司法服务保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职能作用及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价值。
这些典型案例涉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普通国有公司及私营企业多类主体,造假行为涵盖挂牌公司公开转让、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等多个场景。其中,人民法院对于证券发行人、主办券商、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财务造假主体,根据各自过错予以相应刑事与民事责任。
同时,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企业刑事合规改革,落实“抓前端、治未病”。在丁某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中,人民法院发挥司法能动性,探索完善更加灵活的合规整改模式,简化整改程序、降低成本,激发企业合规整改内生动力,督促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整改到位。在合规整改基础上,人民法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被告人适用了缓刑。
(魏哲哲)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