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人才聚力 赋能发展  “晋商故里”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04-25 10:24:5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 (闫志轩 张琴 报道)“它动起来啦!”不远处响起一阵欢呼声,一众参观者围在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简称:工科大)大一学生要星宇身边,只见他从容地在平板上划动几下便能远程操作桌子上的“管道侦察兵”开始转圈等各种动作,“别看它外形像玩具车,可是充满技术含量的,它是基于ROS系统的智能成像检查预警专家。”

4月22日,晋中市“锚定高质量 转型在前列”主题采风团走进工科大众创空间,深入了解孵化项目创业情况,沉浸式体验“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作为山西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高校,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立足晋中高校园区,充分发挥人才集聚和学科专业优势,与晋中发展战略协同配合,认真贯彻“156”战略举措,聚焦如何打好“城市牌”“汽车牌”“文旅牌”“大学牌”和“农高牌”这五张牌。

据了解,工科大众创空间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设置三个空间,通过陈列作品、短视频、实物模型、模拟驾驶等展陈方式,全方位介绍学生们最新的科技研发产品和非遗作品。

在一号空间的螺钿镶嵌展台前,一位女生正在进行螺钿作品创作。她用镊子灵活地捏、拿、放,一片片华丽的螺钿便被巧妙地镶嵌在画作上。“螺钿是中国传统的工艺,通过对珍珠贝壳进行加工,将螺壳打磨成薄片,镶嵌到工艺品上。”工艺美术专业老师刘士燕介绍,“我们会定时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山西工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杰明介绍,该校的众创空间鼓励学校“互联网+”优秀项目以及各二级学院推荐重点项目优先入驻空间,并为入驻企业及项目团队提供免费的物理空间,免收水、电、暖、物业、网络等费用,为师生的项目实现“0成本”入驻。

“众创空间还为入驻企业及项目团队提供工商税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对接等专业第三方服务,为入驻企业及项目团队对接相关企业,搭建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张杰明说。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校企合作方面,该校同样展现出友好共赢的主动姿态,与晋中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主社表示,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持续发力,政府和学校“双向奔赴”,开启合作共赢的“加速度”。

作为山西大学城所在地,晋中有21所驻地高校,34.6万名师生,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度全省独一无二。依托山西大学城科技人才优势,晋中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紧抓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牛鼻子”,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为主要内容,促进和引导企业与驻地高校合作,努力让晋中这座城与当地青年“双向奔赴”。

华安智能(山西)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驻晋中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底座,结合信创、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服务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早在2017年就进驻山西大学城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工作,目前已形成产业、研发、人才培养、双创的闭环模式。

据该公司总经理刘宏伟介绍,公司和山西大学城各高校都有合作,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在产教融合领域开展创新实践的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才联合培养、企业级项目的实习实训、科研创新等工作。“今年我们计划和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并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当地企业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等形式的合作,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有发展,人才有机遇。2023年,对山西大学城近2万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愿意留在晋中。

“应着眼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晋中创业就业,在留才、聚才、引才上要狠下功夫。”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表示。

创业留才方面,晋中市将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园和众创空间,引导鼓励高校师生在晋中创新创业、注册公司。

产业聚才方面,晋中市聚焦市域发展人才需求,打通校地干部双向挂职通道,支持校企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实习就业与技能培训等,促进产业园区与驻市高校、“四上”企业与学科专业双向对接。

政策引才方面,晋中市进一步出台支持高校师生创业就业、留才用才优惠政策,深挖企事业单位潜力资源,建设一批“青年人才驿站”,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全国各地的30余万名青年大学生真正融入晋中、爱上晋中、留在晋中。

智创驱动,“撬动力”升级。作为山西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中“一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晋中将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以“双融双创”为抓手,加快推动市校协同创新由“物理融合”转向“化学反应”,持续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力争成为全省最有青春活力、文化品位和现代气息的城市。

责任编辑:马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