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直播

耐药性肺结核正成为世纪灾难

发布时间:2016-12-15 21:45:0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来,耐药性肺结核越来越多,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上册第592页记载:2000年时,我们感染结核分支杆菌的人数达到5.5亿,有结核病患者500万,占全球患者1/4,其中传染性结核病患200万人,死于结核病人数约13万,耐药结核病比例高达46%。以每一个活动性传染性结核每年感染15人左右计,经过七年来的发展,今天我国感染过结核杆菌的人数也更加巨大,而且正式得了结核病的人群也更加巨大,特别是近年来的雾霾.糖尿病等,据调查,糖尿病人中约50%的人群感染了结核杆菌。我国正在成为解放前的东亚病夫,一个到处都是痨病的国度。
  而我国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对结核病免费治疗,但是当大量患者耐药的时候,今天的医院也无能为力了,医院可以采用的手术,对患者更是创伤巨大,复发,不能断根,最后只有死亡,而中医也无能力治疗耐药性结核,怎么办?,对耐药性结核无药可用。陈康林为了解除广大耐药性肺结核患者的后顾之忧,特实行一个月无效,无条件退款。让患者可以找到一条彻底治愈之路。
耐药肺结核目前面临的挑战
1.耐药结核病疫情形势严峻;
2.缺乏耐药结核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3.预防耐药结核病发生的意识薄弱。预防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如:感染控制措施不够。二线抗结核药物滥用;
4.耐药结核病防治经费远远不够;
5.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耐药肺结核患者诊断、治疗管理的需求。
6.今天国家能免费治疗和报销的药物却无法治愈耐药性肺结核。
7.近四十年来,全世界还没有一味治疗肺结核的新药出来。
8.中国人,还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作   者  简  介
  陈康林,大型野生药用真菌分类专家、野生药用真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36项急慢性疾病野生真菌药用配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人持有人。
  陈康林1963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林区。多年来,他在中国四川、海南、云南、西藏、贵州、黑龙江和美国、尼泊尔、老挝、越南等原始森林深处考察学习,饱读野生药用真菌专著,亲自采摘食用300多种野生真菌,研究实验配伍药用真菌配方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和医学突破。(陈康林TEL:13811474558.和13006005722.微信:13006005722)2014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了陈康林研究团队在肿瘤治疗上有新的突破的新闻报道。其在研究利用野生药用真菌的事业上独辟蹊径,30年间曾先后深入原始森林采集收藏了300多种、数千份珍贵的野生药用真菌标本,并将几份百年罕见珍贵灵芝赠送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同仁堂等单位和机构。陈康林的事迹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海南日报》、《健康时报》、《健康报》等媒体进行新闻和专题报道,曾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健康早班车主讲<药用真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数字电视家庭健康频道专门开设《康林说真菌》栏目,由他主讲,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进行为期3年156期野生药用真菌知识的科普推广工作。2014年9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连续播出了陈康林15期的谈真菌节目。陈康林曾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等单位专职进行相关真菌研究和开发,申请了36项药用真菌医疗发明专利。先后出版了<<野生灵芝点然生命之光>>.<<野生灵芝国药之王>>.《野生灵芝开启生命之门》、《肿瘤治疗的革命》、《肝脏疾病治疗的革命》、《被遗忘的灵丹妙药.野生药用真菌》.<<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等7本药用真菌专著,正在写作<<生物免疫化疗治肿瘤>>、《药用真菌治疗肝硬化》、《药用真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药用真菌治疗耐药性肺结核》。并将准备一至二年后,继续写作《药用真菌治疗重症肌无力》、《药用真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药用真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用真菌治疗儿童多动症》、《药用真菌治疗脑瘫》、《药用真菌治疗中风后遗症》、《药用真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用真菌治疗痛风》等书籍。
  我们谈核色变的时代又回来了,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肺结核患者。肺结核从一般的坏孩子变成恶魔,人类对待坏孩子还可以通过教育使其变成好孩子,但变成恶魔后,人类没有办法了。
(陈康林与雷志勇将军在原始森林中)
  我们今天的医院用药模式还是把肺结核当成坏孩子,用类似于教育的方式教育坏孩子,希望坏孩子变成好孩子,最后都失败了,变成了恶魔。陈康林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思想同恶魔斗争,陈康林用组合拳的方式同恶魔斗争,最后战胜了恶魔,使恶魔变成了好孩子。陈康林当时就想,恶魔第一耐药了,第二产生副作用了,第三免疫力产生缺毁了。那么,要治好恶魔,让它变成好孩子,首先必须增加杀灭结核杆菌的能力;第二,解除耐药;第三,减轻或消除各种副作用;第四,修复调节人体免疫力。而要做到以上四点,陈康林翻遍了文献、各种资料,寻找能治疗上述四点的综合办法,陈康林深知只有综合斗争,恶魔才能被消灭,才能被征服。于是,陈康林深入深山、原始森林,寻找“文献、资料”,希望从中找到能对抗恶魔的野生药用真菌。陈康林经过多年努力,在深山中找到了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几十种药用真菌,并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康林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治愈耐药性肺结核的新途径。
  在两三千年前,人们开始注意到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由于它们之间平衡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了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认识的直接结果是促成了人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各组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的结果。人体内有一种自然的治疗力,药物的治疗应是采取一种平衡的方式进行,使这种自然力得以恢复正常。
  生命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体长期作用的结果。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终究是依靠自然而进化的,人体对自然之物也包括对自然界的药物在长期接触过程中会逐渐产生适应,这种适应性以生命的某些特殊形式,如新陈代谢类型、组织器官功能或结构特点等保存(遗传)了下来。而真菌菌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早于植物和动物出现于地球。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依然是动物阶段的时候,就开始与药用真菌打交道了,体内的本能基因就指使它们会利用包括药用真菌在内的自然之物来医治自己身体的疾患了,所以在人类的遗传特殊记忆里,药用真菌的编码其实就已经是灵丹妙药了。在两三千年前,我国的道教医学就把药用真菌称之为仙药,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用真菌称之为上上药,菌物界的药用真菌对人类疾病治疗和身体保健之显著效果远远超过了如今的很多药物。
树    舌
  药用真菌资源中蕴藏着结构新颖、变化多样和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的经济价值和药用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天然药物和天然保健品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传统医药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药用真菌以其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无毒副作用而倍受青睐,从真菌药中寻找疗效高、毒性低的复合新药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能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药材,都生长于原始森林之中,要想治疗好肺结核,只有重新回归自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配伍,寻找能治疗肺结核的药用真菌,耐药性肺结核才有治愈的可能。陈康林在原始森林中寻找了近三十年,找到了三百多种野生药用真菌。
松   萝
  有一位北京人,吕XX,男,69岁,是耐药性结核患者,在北京的某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治疗,从2015年6月份入院,越治病越重。于2015年9月的检查发现,体内右上肺空洞影,空洞51MM,还有霉菌感染,每天发高烧,治疗结核和霉菌的药全部用上了,但还是没有什么效果,副作用还很大,家人就着急了,跑到陈康林处治疗。经诊断,开了2个月的治疗结核和霉菌的药用真菌组合配方,服药后几天就不再发烧了,二个月后于2015年12月15日又去三甲医院检查,惊奇的发现,原来51MM的空洞缩小为39MM,霉菌也检查不出来了。当病人看着CT诊断报告单的时候,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有救了,有救了~~~
  陈康林前段时间写作了《野生药用真菌治疗耐药性肺结核》正准备找出版社出版。
  自然界的修复、创造力远远超越了人类的能力范围。对于耐药性肺结核,我们就用自然的方法去解决,也许比其他方法都要管用、自然、节约。肺结核为人类古老的疾病,只是人类在使用了抗生素后才产生耐药的,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肺结核,这与人类一百多年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分不开。《野生药用真菌治疗耐药性肺结核》一书涉及到近二十种野生药用真菌都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华本草》(见《中华本草》第一册第485页--633页)所收录的,是国家可以入药的品种。我们要想治疗好耐药性肺结核,必须敬畏自然,从自然之中去寻找治疗的方法 。     
  陈康林知道他的发现,不亚于屠呦呦得诺贝尔奖。但是陈康林今天的社会地位比当年的屠呦呦还要低的多,正因为低的多,所以他才能有到森林中去。
  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教授称陈康林为“中国药用真菌科学实践第一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著名药用真菌研究专家刘波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学者称赞陈康林“开创了中国药用真菌临床医学的历史”

责任编辑:詩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