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为价值观而战”?
发布时间:2016-12-15 21:43:0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兼评美国《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之“价值观”
朱康有(1967-),山西平陆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毕业。多次到部队、地方、高校作报告,多次参与、组织、主持国内国际会议。曾在CCTV-4、人民网、共产党员网访谈或授课。专著有《老子》《人道真理的追寻——李二曲心性实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理论研究》《军事哲学思想专题研究》,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42部,在《中国军事科学》《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孔子研究》《学术界》等报刊上发表论文90篇。
美国白宫网站2015年2月6日发布了《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第四部分的标题即为“价值观”,声称:美国必须在国内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在国外推广普世价值观;无论在何时何地使用武力,都会采取反映自己的价值观并增强行动合法性的方式。包括其他部分在内,这个报告共出现了26次“价值观”一词。“价值观”似乎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其实,美军在近年来的战争中,早就祭出“为价值观而战”的旗帜——尽管一些国家甚至联合国有时候反对这样的“大打出手”,但只要美国认为它有必要,即使是单方面的行动也在所不惜、无所顾忌。尤其是在“盟军”、“友军”众多的时候,美国人似乎显得更为“理直气壮”。如此而言,当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无疑是辉煌的军事“正义”行动。中国人民却一直为什么不这么认为、而看成是自己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呢?只有“得道者”,才能“多助”;反之却不必然:“多助者”却不一定是“得道者”。一些时候,摄于威压利诱、囿于狭隘国家利益作祟,都有可能使一个国家选择“失道”或“强盗”的行为。20世纪“一战”的双方都有不少的“盟国”,你能说它们都合法合理吗?“二战”的法西斯不是也有“同盟”吗?
我们并不否认美军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所发挥的“正义”作用。同样需要我们清醒把握的是,当今基于价值观的“软实力”是西方世界战略图谋的新总结与新提升。它既强调了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普世性,又显示了一种亲合力(当然我们也从积极的意义上吸收和借鉴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如“文化软实力、国家软实力”的提法)。它超越了以往“十字军东征”、“大东亚共荣”等响亮口号下的直接之血腥与暴力,具有更大程度的“迷惑性”,而其历史惯性的背后实质“虚伪性”,总是让世人一次次擦亮眼睛:道义和实力并不一定相称;西方文化骨子里的价值基因乃“丛林”即“规则”。
“为价值观而战”,这一口号甚至确实能让美国大兵们心潮澎湃、在世界各地为之“奋勇”。因为“价值”者,“值价”也,值得拿生命一搏,无疑是个动听的名词、崇高的追求,乍看“正能量”十足,绝勿容他人“任性”分析。且慢,不妨问问:谁之主导价值,对谁有价值?如果战争只是为了一己之利,仅仅以“美国利益”为至上价值呢?
美国人当然不会这么看。美国人要维护的不只是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是普世的价值观。言下之意,全世界的人都要服从、都要遵守。的确,你仔细阅读该报告就会发现,几乎大部分句子的开头都是“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语言策略——不但美国国民自己听得舒服,全世界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听得也舒坦。不知不觉地,在类似的“催眠曲”中,相当一部分人不但听进去,甚至感动得误以为“上帝选民”的美国人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在替他们说话。这真应了西方人所说的“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当然,不管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愿意不愿意,“美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而且是“强大而持续的领导作用”。美国人自认为,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美国的维护,会更加混乱,但却从不反思——这个世界的纷乱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参与而愈加不可收拾。4月19日的《纽约时报》网站刊出“美国军售助长阿拉伯国家战争”(作者:马克·马泽蒂)一文指出:为了也门境内作战,沙特阿拉伯正在使用从波音公司购买的F-15战机;阿联酋飞行员正在驾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战机轰炸也门和叙利亚。随着中东陷入代理人战争、派系冲突以及打击恐怖组织的斗争,一直在储备美国军事装备的该地区各国如今真的将它们投入了使用,而且还想要更多。沙特去年在武器装备上花费了有史以来最多的800亿美元,成为超过法国和英国的全球第四大防务市场;阿联酋去年也花费了近230亿美元,是2006年的3倍多。该文作者认为,“美国军工企业现在是唯利是图”。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中东的代理战争可能会持续数年,这将让该地区国家更渴望得到被视为美国未来武器库中“瑰宝”的F-35战机。(参见《参考消息》2015年4月21日)看来,合法外衣、抽象价值观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或者是某些公司的高额垄断利润),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愈混乱愈符合其所谓的“利益”。
美国领导层自信满满,要让不只是在国内,也要让世界各地尊重由西方主要是由它定义的“普世价值观”。报告指出:“美国例外论并非完全植根于我们的武器或经济的实力。首先,它是我们的创始价值观的产物”,“我们将以身作则。……当我们在国内坚持我们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在全世界促进这些价值观”。当奥巴马说出“我们寻求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相信大多数老百姓不会拿这句话当真,因为他们知道恰恰是美国的核武库中此类“家伙什”最多。当奥巴马轻描淡写地号召美国要“采取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动——禁止使用酷刑,承认我们使用无人驾驶飞机等新技术所受的限制,并坚持我们保护隐私和公民自由的承诺”时,你也千万不要指望它就能改过自新,它该怎么做就还在怎么做。在媒体的漫天批评中,傲慢的“山姆大叔”根本不觉脸红,也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因为实用真理的“标准”始终掌握在他的手里,一大堆“辩护词”随时可以拿出来为我所用,而对方、对手怎么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样一幅“强者”的形象,扮成了为世界“弱者”说话的身份,装出“关心世界各地普通百姓的愿望”。报告将世界一分为二:一方是治理薄弱或治理失败的脆弱国家、专制国家,专制政权、专制秩序的支持者、专制国家反民主力量、势力强大的专制精英,狂暴的非国家行为者、教派冲突和活跃的暴力极端分子;另一方是新兴民主国家,关键区域组织、民间社会、非国有和民间行为者,妇女和青年、宗教领袖、个人活动分子,私企领导人、年轻领导人、未来的领导人(如公民领袖等),遭受暴力、虐待和忽视的群体(如少数民族、少数宗教人士、残疾人士、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流离失所者和流动工人),等等。及此,在美国人眼中,整个世界被价值撕裂为两个对立的层面。显然,美国竭力反对前者,摆出一幅为后者作为弱者撑腰打气的口吻,表示“可以提供任何支持”。这不光能博得同情和赞扬,亦还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但它忘记了,一旦反对者和少数从“广场要求权利”转变为执政集团时,同样会成为秩序的维护者。如果一味破坏和挑战现有秩序,那下场则可能适得其反。美国自己也尴尬地承认,“迄今为止的挫折多于胜利”,只是它不想收手,因此世界各处“乱点”的背后,美国人总是脱不了干系。为此,“世界警长”忙来忙去,乱象却丛生,敌人却越来越多,依报告所言:“我们的对手并不局限于一个独特的国家或地区。相反,从南亚到中东和非洲,到处都有对手”,如此而言,世界怎能太平、安宁、和谐?
然则,美国某种程度上又是“秩序”的维持者,它坚称 “现代国际体系目前主要依赖于美国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因此有必要“维持国际规范”。只不过,这种“秩序”只能是美国说了算。处于冷战和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它可以和昔日的敌人建立所谓的“安保条约”,甚至放任“战犯”就任要职、引领社会。这样的价值观近乎“无原则”。这样的“由美国的领导作用促进的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能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当美国喜欢指责他国为“专制”时,为什么不反思反思,如此之霸权、强权,是否就是一种典型的“专制思维模式”作祟呢?
我们不否认美国在国际救灾行动、全球卫生安全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甚至我们觉得它如果真心实意按照报告中宣称的某些方面去付之于行动,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安全。我们也承认“价值观是力量和安全的源泉”,但要说只有“美国的价值观”反映了纯洁的“普世价值”,并竭力去坚持、去维护、去推广,那么世界可能不是变得更加安全,而是可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用这种“价值观”引领世界,越“领导世界”,世界则越乱,甚或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在一个由资本“私利”包裹起来的或是个人、或是企业公司、或是民族国家的时代里,把战争等同于“做生意”,完美的“公义”或“正义”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价值观只能是少数人为主体和享用的“价值观”,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绝非虚无缥缈的什么“自由、民主、平等、人权”!
(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