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名中外的晋祠圣母殿中,矗立着四十二尊宋代仕女塑像,这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珍贵文物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也激发出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迎泽区繁华的柳巷商圈铜锣湾E座商住楼内,便有着十三幅由汉风传统彩绘艺术绘制而成的令人啧啧称奇的《晋祠仕女图》。这些优雅精致、富丽堂皇的作品,皆出自太原市非遗汉风传统彩绘艺术传承人谢宝明之手。
继往开来 承大家之风范
汉风传统彩绘艺术是一种以古代中国流传数千年的壁画彩绘为基础,借鉴藏族唐卡绘制技艺,以描绘具有汉族审美特点的作品为主,使用纯天然矿石以及纯金银等贵金属为颜料,绘制在布、皮、绢或纸上的彩绘艺术。
彩绘,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是一种在传统建筑上描绘装饰画的绘制手法。其中的“丹”和“青”分别是指绘画用的颜料朱砂和石青,它们分别由矿物辰砂和蓝铜矿制成。唐卡,则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因其颜料的特殊性而具有千年不褪色的特点。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谢宝明自幼随父习画,自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从事工笔画绘制,其创作的作品形神兼备,颇受好评。2003年,谢宝明独自一人赴青海学习唐卡技艺,多年在藏地求学、实践,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所绘作品日益精美传神,对绘画也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传统颜料的运用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那些千年不褪色的汉代壁画就是古人将矿物颜料运用到极致的成果。”谢宝明受古人的启发,在创作实践中,将汉族的审美特点与中国画绘制技艺融入唐卡技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汉风传统彩绘艺术”,并成为太原市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据谢宝明介绍,自清代开始,壁画的绘制慢慢衰落,很多技艺逐渐开始失传,加之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涂料、水粉、油彩、丙烯等颜料的引进,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矿物色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绘画,使矿物颜料的运用日渐式微。
到了现在,很多有识之士与艺术家逐渐尝试着恢复用矿石颜料来作画,其中就包括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位唐卡女画家”的谢宝明。
点石成画 绘千年之流光
汉风传统彩绘艺术绘制过程繁琐,分绷布、上浆、打磨、打线、起稿、上色、晕染、勾勒、拉金、开脸、钤印、装裱装饰等步骤。每一个观赏过谢宝明艺术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富丽堂皇的神韵所吸引,为其鲜艳饱满的视觉效果而赞叹,对其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的神奇之效而震撼,这些令人折服的艺术造诣,皆离不开谢宝明对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
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就有很高的要求。谢宝明为了让作品更加完美,通常会选用珍珠、珊瑚、松石以及纯金银等贵金属作为原料,所以其作品总是散发出矿石颜色独有的光辉。
“中国绘画历史上常用来做颜料的有辰砂、青金石、氯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颜料,具有色彩鲜艳、亮丽沉稳、洁净的特点,有较强的遮盖性,并具有较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这是保持色彩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谢宝明一边介绍着各种矿物颜料,一边将研磨成粉的颜料倒入乳钵中,并继续研磨,研磨之后再倒入牛胶。
谢宝明强调,牛胶与颜料的比例很重要,牛胶过多,上色时易开裂;牛胶过少,又会使颜料失去稳定效果,导致掉色。这其中的诀窍除了离不开经验老到的师傅的指导,更需要自身在长期绘画实践中的领悟。
上色亦是一个“吹毛求疵”的过程,在谢宝明的作品中,有许多比发丝还要细腻的线条被镀之以金。于是,一幅画的工期取决于画家对这幅画精细程度的要求,13张惊艳四座的《晋祠仕女图》便花费了其近一年的时间。
精于技艺 扬山西之瑰宝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省份。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太原人,谢宝明对山西文化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和无限的创作热情。为了以最灿烂的艺术手法描绘心中的情感,谢宝明在造像、开脸、内容、构图、设色等方面推陈出新,以汉族特有的优雅、内敛、高洁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来描绘中国神话、历史、人物等内容。
其创作的《关公像》就是一位拥有赤子之心的山西人送给关公故里的礼物。一针一线里,融入得是谢宝明几十年的艺术思想与文化修养;一笔一画中,灌注得是谢宝明对山西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创作理念。
“山西文化悠久且深厚,我想用唐卡的技艺来描绘那些遥远的历史文化,想用汉风传统彩绘的形式把山西更多的珍贵文物如塑像、壁画等都表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山西的艺术瑰宝。”谢宝明自豪地说。
在谢宝明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中,那些塑像眼中被尘蒙千年的企盼,与斑驳壁画中隐藏的细节,在她精妙绝伦的笔墨里熠熠生辉。
(令狐高萌)
责任编辑:姚荃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