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省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佛教圣地五台山、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寻根圣地“大槐树”、世界遗产“云冈石窟”、红色摇篮武乡,厚重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的文化特色,成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发挥好山西的文化优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将文化大省建设为文化强省,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革命老区,山西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和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红色基因。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珍存革命印迹,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精神教育后代,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为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山西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给山西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包括重要机构、会议、事件、战役的遗址或旧址;重要人物和具有重要影响的英雄烈士的故居、活动地、墓地;烈士陵园和纪念堂馆等纪念设施或纪念场所等。目前,山西红色文化遗址共3400余处,居全国首位,但只有872处纳入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范围。因此,我们必须摸清家底,对全省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深入系统梳理,建设革命文物数据库,将省内红色文化遗址均纳入红色文化遗址名录,落实有关部门责任制,做到“应保尽保”。做好革命文物密集片区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科学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进武乡、黎城、左权、兴县、临县等革命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全省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游,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革命遗址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引领青少年坚定对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增强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在红色文物宣传教育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推进红色文物展馆的现代化智慧化建设,利用VR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采取如投影沙盘、全息影像、数字虚拟讲解员、多媒体互动走廊、触摸答题系统、4D影院、虚拟漫游等方式,实现革命文物宣传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提升红色教育的趣味性,使参观者在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讲好山西红色故事,传承好山西红色精神。巍巍太行,镌刻着我们党领导太行儿女艰苦抗战的光辉历史,流传着无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承载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崇高理想。一要开展山西省红色档案资源名录建设,做好红色档案资源摸底普查。由档案部门牵头,会同党史研究、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拟定红色资源认定标准,定期组织开展红色档案资源普查,对根据地文化、党的重要领导人在山西的活动、山西境内重大战役战斗等红色史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建设系统完整的山西革命历史档案数据库。推动山西红色档案保护,拟定稀有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名录,重点支持稀有红色档案的认定、抢救、征集、保护工作。建立山西红色档案资源信息平台,明确保护责任人,组织开展红色档案抢救、修缮、整理等培训工作,根据红色档案资源保护需要为保护责任人提供指导。二要组织实施山西重点红色档案研究开发与传播工程项目。一方面做好红色档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发掘、阐释山西革命精神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展红色资源理论研究,为传承弘扬红色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实施红色基因传播工程、红色经典出版工程,鼓励支持优秀红色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同时统筹线上线下、内宣外宣,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视听平台、影视作品等载体,挖掘好、讲述好、传播好山西革命的故事,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左权、刘胡兰、申纪兰等英模的故事,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宣传体系。三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深入挖掘并梳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打造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传承发展的平台,整合党史、马哲、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研究队伍,定期举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研究论坛、学术交流峰会,不断增强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优势,推动文商旅融合,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80万年前,西侯度华夏第一代子孙用火的灰烬,丁村尖状器的发明,许家窖、下川的精致石球,襄汾陶寺的蟠龙陶盘,炎黄大战逐鹿,蚩尤解体盐池;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作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所在,三晋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誉。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晋大地上留存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目前,山西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稳居全国第一;国有可移动文物320余万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包括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2个。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依托国宝级文物、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考古遗址公园等开展活化利用试点,多措并举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工作,让封存在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重现历史记忆、传承三晋文明的主阵地。
依托山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大力进行博物馆建设,推动文物利用与文明传承。一要围绕三晋悠久历史文化,深挖山西古建筑、壁画、雕塑、晋商、重工业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以山西省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晋商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多个反映山西文化特色,展示地方人文风采的博物馆集群。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生动再现三晋5000年文明史,让人民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三晋文明悠久历史的认识与文化魅力的感悟,增强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二要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物展现方式。如2023年3月,由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背上的小鸟幻化而来的超写实虚拟数字人“青鸟”,便是现代科技与历史文物的完美融合。“青鸟”在神话中本是西王母的“信使”,未来将作为山西文旅虚拟星推官,通过全新方式讲好山西文物故事,演绎山西历史文化。再如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的《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则是采用三维扫描、数据建模等技术,3D投影、沉浸式立体影院等展示形式,数字复原了天龙山石窟流失的100余件造像,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三要通过策划专题展览,开展主题活动,让文物下高台,贴近人民的时代需求,多元呈现文物资源的文化精髓。如广泛开展馆校合作活动、夏令营研学游、线上问答活动、文博知识竞赛、线上科普讲座与课程、博物馆主题直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群众在趣味活动中认识文物、了解历史,实现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依托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规划建设历史文化片区,打造“五千年华夏文明博览会”的文化名片。首先要统筹规划,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城市、村落等活态遗产为依托,将三晋大地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机整体,形成保护传承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中合理设计规划历史文化片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依托历史建筑,结合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展示、传统民居、特色商业、民俗体验等特定功能区,使其成为“以文化人”的载体,让人们在游览参观中品鉴三晋风华、了解三晋历史、领悟三晋文化,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其次要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不论是历史古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都需要大量资金,而单单依靠输血式拨款保护终非长远之道,只有对其进行活化利用,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才能让其在新时期焕发生命力。对于历史古建,可以在历史建筑中植入多种功能,利用历史上的公共官邸、私人花园作为会所、学校等,将历史建筑遗产打造为创意中心、开放商场、主题酒店、特色剧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创造性打造非遗场景生活区域,创新非遗作品转化方式。如建设非遗传习所并定期对外开放参观,一面进行常态化教学,实现传承人的培养;一面通过现场展演、教学成果展示、抖音直播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最后要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开发镌刻山西印记的文创精品,拓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向上下游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通文脉、激活商脉、聚集人脉,发展“文化+”新业态。可以与年轻人喜爱的品牌进行联名合作,在繁华商圈打造传统文化体验馆,通过设计创新和商业赋能,让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将传统文化带到更多都市年轻消费者的身边,使他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当代山西故事,打造三晋文化品牌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鲜明的地方文化。秦汉以来,三晋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光辉灿烂。漫长的岁月中,山西青史留名者不胜枚举: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晋文公称霸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霍去病封狼居胥,班超出使西域,关云长单刀赴会,冯太后汉化改革,武则天治宏贞观,郭子仪再造大唐,杨继宗不私一钱,于成龙薪俸救民……此外,还有卫夫人、法显、王通、王绩、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米芾、元好问、关汉卿等文化名人,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山西从北到南,逐渐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区,包括北部(大同、朔州、忻州)边塞佛教文化区、中部(太原、晋中)晋商文化区、南部(临汾、运城)根祖文化区、中西部(吕梁山脉及沿黄地带)黄河民俗文化区、东南部(长治、晋城及阳泉)太行生态文化区。长期历史演进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根基。
钩沉三晋文化根脉,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利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作为传承千年的文明古国我国素有“修史立典”的文化传统。山西历史悠久,文脉长盛,流传下来的古籍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孤本珍本,体现着三晋厚重的历史文化。据2022年统计,全省目前拥有古籍67484部,716944册,其中,有28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然而,其中一些古籍由于保存不善,受潮霉变、虫蛀缺损等现象严重,面临流失的危险。相对于丰富庞大的古籍史料而言,我省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古籍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古籍资源,做好珍贵古籍的修复保护工作,加大历史古籍的数字化与出版工作力度,建设山西省域地方文化文库与古籍数字资源库。
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三晋文化特色品牌体系。开展华夏文明起源、民族融合、古建筑和彩塑壁画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入挖掘三晋名城、名人、名胜中蕴藏的文化故事,围绕尧舜德孝文化、黄河文化、根祖文化、晋商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主题,着力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八大文化品牌,策划组织如《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走读山西”系列丛书》等省域历史文化丛书以及《世界大同·民族融合——北魏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典藏古河东丛书》等地方特色文化丛书创作,构建完整的三晋文化资源谱系。如《“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包括《何以直根》《晋地歌海》《大话山西》《戏中山河》《戏台春秋》《立体史记》《彩壁千秋》《塑写华夏》八部,内容涵盖山西的历史文化、戏曲民歌、壁画雕塑、古建戏台等多个领域。《世界大同·民族融合——北魏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通过撰写孝文帝拓跋宏、文明太后冯燕、云冈石窟建造者昙曜等历史名人突出展现了山西在中华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丛书的编辑出版都是很好的尝试。
推动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在植根山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山西现象、总结当代山西精神,把讲好新时代山西故事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搭建山西优秀作品展演、展览的良好平台。在谋划立项重大项目、打造精品文艺力作、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山西红色精神谱系、新时代山西精神等重大主题、重要题材,并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参与,推出一批如晋剧《于成龙》《傅山进京》,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黄河》,民族歌剧《三把锁》,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舞剧《刘胡兰》等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文艺精品。讲好山西当代发展故事,见证、书写、启迪更多更精彩的三晋文化篇章,增强三晋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好中华文化的根脉,是山西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重要使命与责任。要以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高标准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要发挥好文化优势,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与活化利用,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山西现象、时代精神守正出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将山西从文化大省变为文化强省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2023年度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B2023302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令狐高萌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