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深红坠碧枝,田园硕果正丰时。”8月中旬,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智能化蔬菜大棚排列整齐,西红柿等果蔬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园区。红的、绿的、黄的,甚至还有迷彩的,各色西红柿像葡萄一样,一串串、一簇簇鲜嫩欲滴,摘一颗放进嘴里,脆而不硬,甜而不黏,回味清爽。这正是阳高县农信社重点支持的“三黄一红”特色产业(“三黄一红”:黄花、黄芪、黄小米、西红柿)之一的“阳高红”西红柿丰收的场景。
阳高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地处北纬40度、东经113度,不仅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且地域多为火山熔岩质土壤,富含硒、锌、铁等28种微量元素,是西红柿种植的“黄金地带”,所产的“阳高红”西红柿分为菜用西红柿、口感西红柿和水果西红柿三大系列123个品种,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其含糖度高达12度,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个点,番茄红素含量高达5.01%,维生素C含量达13%以上,因为品质优、口感好、营养丰富,被客商和消费者冠名为“阳高红”。
近年来,阳高县农信社瞄准“打造京津冀“菜篮子”的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入企调研问需、加大信贷投放、打造银企合作平台等措施,推动西红柿种植面积逐年上升,效益日益增加。目前“阳高红”西红柿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亩试验田扩大至2022年的8020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今年更是产量突破5万吨,实现产值近2亿元。
送策上门 入企问需解难题
“来来来,快请到屋里坐!”农信社工作人员一行刚走到张强家的大棚里,他就热情地招呼,并详细讲解西红柿种植技巧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将种植规模扩大的。“前些年我住在山里,当时没钱没致富门路,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后来发现本地有这么好的种植资源,于是我就到信用社去贷款,又赶上市场行情好、国家政策好,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我的大棚终于有了一定规模。”
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阳高县农信社成立了 “金融辅导小组”,开展“千名行长结对子”走访活动,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加强与当地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村支两委的对接,对企业清单客户进行认领,制定走访对接计划,每人每月走访不少于2家企业。同时,搭建“政金企”对接平台,由业务骨干现场为企业家讲解“金融惠企政策”,对有贷款需求的客户留存联系方式,开展“跟踪式”金融服务,及时展开贷前调查等工作,了解客户在购种、购肥、大棚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资金投入,全面掌握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入金融“活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管齐下 信贷支持添动力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阳高县农信社高度重视,悉心呵护,不遗余力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企业发展壮大。一方面,对接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掌握全县发展大棚西红柿整体规划和政府优惠政策,作为信贷支持布局参考依据,掌握建棚村民的详细信息,摸透种植户金融需求,以便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整村授信”,为贷款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在支持农产品产业发展方面展现农信速度。
“现在农信社贷款授信额度高,办理速度快,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的种植技术不断改善,从化肥到有机肥,产量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宽,年收入能到10万元左右。”大白登镇潘寺村农户石学良说。仅2023年,阳高县农信社就为西红柿等特色设施蔬菜产业发放各类贷款1330余万元,在信贷资金的强力支持下,全县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聚集发展,目前已有种植企业20余个,涉及4个乡镇9个村,年产量930万公斤左右,年产值近3600万元;番茄酒酿深加工企业2家,提供固定技术岗位210个,有效带动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携手共赢 银企合作助增收
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阳高县农信社充分发挥金融指挥棒导向作用,通过“农信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即农信社出信贷政策、出信贷资金、出金融服务;企业出西红柿苗、出种植技术、出市场销路),“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加强互惠合作,为西红柿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服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期间,阳高县农信社制作“金融政策明白卡”,将农信社普惠金融政策、惠农产品服务送到收购的各个环节,并走近客户,认真听取对农信社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手把手”地讲解手机银行、晋享e付等产品使用方法,让客户尽快掌握技能,躺在炕上就能收到货款到账的短信提示,既便捷,又新潮。农信社客户经理还积极参加“阳高红”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10余次,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阳高红”品牌声名远扬。如今,“阳高红”西红柿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4000余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达2万多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果。阳高县联社围绕当地的产业特色,持续做好信贷投放的基础上,在产品、服务和多样化担保方式上积极探索,实现了经济飞跃、居民增收的共赢,不但擦亮了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的金字招牌,也映红了广大农户幸福生活的一张张笑脸,真正让“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薛文娟 王海峰 郭鹏霞)
责任编辑:令狐高萌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