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镜艺求精”当好健康守卫兵——记“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青

发布时间:2023-05-24 11:30:3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他是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首席专家,用火眼金睛让消化道早癌无所遁形,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他为了摘取“消化内镜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操作难度极高的ERCP术,常常身穿几十斤的铅服,顶着射线的辐射,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带领科室技术团队全力发展3E(ERCP、ESD、EUS)技术,推动消化微创诊治水平实现新跨越,填补了我市多项技术空白,造福了无数患者;

......

他就是“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青,一个醉心医术、一心悬壶济世的“平阳名医”。

立志学医济苍生

救死扶伤践初心

今年56岁的王青从医生涯已走过32个年头。年幼时,爷爷、大伯生病时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下定决心学医,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更能施展所学实现救死扶伤的理想。

1991年,王青从山西中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为一名主攻消化领域的医生,开始了治病救人的医师生涯。为了提高医术,他一边跟着科室前辈出门诊、上手术、学经验,一边潜心读医书、钻医术、学本领,很快就成长了起来。

2011年,王青成为了消化内科主任。当时,由于医疗设备和条件的限制,面对肝硬化出血等危重患者,没有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患者死亡率较高。王青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才能带领团队扭转这一局面,更好地救治患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走马上任伊始,王青多次前往当时全国消化内科一流水平的西安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学习,系统学习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各种内镜下的诊疗技术,他也掌握了操作难度极高、被誉为“消化内镜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的ERCP术。

有了金刚钻,瓷器活自然不在话下。2013年的一个深夜,32岁的张女士因大量吐血住进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张女士之前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在入院前吐血总量已达2000毫升以上,入院半小时再次吐血,面色惨白、四肢发凉且出现休克症状,生命危在旦夕。值班医护人员一方面立即紧急处理,一方面赶紧通知王青。正在睡梦中的王青火速赶至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患者出血为食道胃底静脉破裂所致。

“必须马上止血,手术方案采用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术!”明确病因后,王青当机立断决定做手术。经过20分钟内镜下的治疗,患者停止了出血,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像这样的抢救,对于王青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或是三更半夜,为患者内镜下止血、取枣核,抢救急危重患者,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抢救室。他表示:“医疗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作风,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不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火眼金睛辨早癌

高超“镜”技除病魔

医院技术创新优秀专家、临汾市“名医百杰”、临汾市劳动模范、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王青身上有着无数耀眼的光环,然而他最看中的却是“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首席专家”这个头衔。

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高位。“过去抗癌的重点是治疗晚期癌,而忽视了消化系统癌症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王青介绍,“早期癌症没有典型症状,甚至没有症状,患者往往没有任何不舒服,只有在胃肠镜检查中用火眼金睛仔细寻找才能发现病变,通过ESD等技术,很多早癌患者都能进行治愈性切除,既能根治保命,又保证了生活质量如常。”

胃肠镜检查被称之为“消化道病变的金标准”,以肠癌和胃癌为例,患者只需要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和取样活检,就能发现早期消化道癌症。王青的内镜技术也早已蜚声业界,在他手中,那根细长的镜子仿佛是延长的手指一样灵活伸缩、扭转,不管隐藏多么深的消化系统早癌,在他的镜下都无所遁形。

王青说:“在操作胃肠镜时,必须特别认真细致,精准识别早癌等微小病变,靠的不仅是眼力,更是心力,那是一种内镜医师特有的敏感力,是一种心镜合一的境界。早癌的发现非常重要,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早”与“晚”仅一字之差,却关系着一个患者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幸福。在王青看来,每发现一个早癌患者,就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手术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这意味着可以还患者一个健康持久的生命,更意味着拯救了一个家庭。这也让他更加感到那沉甸甸的份量和意义,感到了技术赋予他的价值和使命感。那种因使命神圣而来的责任感不容他错过、漏掉一个早癌患者。

王青经常在开会和培训时给大家强调:“每一次胃肠镜检查必须认真用心,更要有发现早癌的意识,不能放过一个疑似病变。”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大力开展早癌筛查工作,拯救了无数人的健康和生命。

身披铅甲终不悔

痴心研医攀高峰

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年出院人数2500余人,胃肠镜检查数量30000余人次,其中ESD术、ERCP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操作更是达到4000余例。

但不管工作多辛苦、多忙碌,王青都会尽心照顾好每一个患者。王青经常给科里医护人员说:“患者和家属都非常不容易,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站到患者的立场上看问题,不管做什么治疗、做什么手术,都要想到怎么对患者有利、怎么去做,要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大查房、出门诊、主刀手术、参与会诊、临时急救,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总是把王青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他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三十二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经年累月的操作内镜和手术,也让他患上了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一系列职业病。然而,他却没有叫苦叫累,手术台上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一下午,有时甚至会持续一整天,为了在手术台上坚持下来,他专门买了护腰带放在手术室,保护那不堪重负的腰椎。实施ERCP手术时需要穿三四十斤重的铅服,并承受辐射的伤害,一台手术下来辐射就会使人全身无力,对人体伤害很大,为此不少人都望而却步,王青却没有丝毫退缩,再长、再难、再累的手术,他都会咬牙坚持下来。

亲朋好友总是担心他的身体,他总是淡淡地回应:“患者性命相托,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患者,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治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帮助年轻医师提高内镜操作技巧,他带头垂范,从内镜操作技巧“传、帮、带”着手,向年轻医生手把手传授内镜操作技巧。年轻医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前来请教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遇到困难,他会立马上前示范,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

为了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王青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分批派遣科室医护人员前往长海医院、中山医院、西京消化病医院学习消化系统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上海知名专家前来坐诊、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不断提升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

百炼才能出精钢。在王青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医疗团队积极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实现新突破,特别是他一手创建的王青创新工作室,推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和消化内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水平达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

“消化内科的工作辛苦是辛苦,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尤其是成功抢救危重症患者,挽救一个命悬一线的鲜活生命时,特别有成就感。”王青表示,患者的康复、家属的笑脸就是他工作的动力,他会继续探索前沿技术,当好患者消化系统的健康守护者!

(令狐高萌)

责任编辑:石永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