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石永科 报道)2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杏花岭区人民政府区长潘侠作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2年的工作,并介绍了2023年的工作安排。
报告指出,2022年,杏花岭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1.21亿元,同比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5149元,同比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960元,同比增长5.0%,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十四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2022年,杏花岭区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7个,其中,50亿元以上2个、20亿元以上2个、1亿元以上3个。当年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71.7亿元,完成率143.4%;到位固投资金10.3亿元,完成率171.7%。同时,财政收入八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8个专项债项目全部开工,支出5.1亿元。民生保障巩固提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796人,城镇新增就业15917人。
潘侠在报告中表示,2023年,杏花岭区将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制落实各项工作。按照“一个牵引先行、双线并重发展、三大产业协同、四个更新提升”的“1234”战略和“七个新突破”的重点任务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2023年,杏花岭区将深入对接落实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省、市战略,按照“基础设施先行、重点区域突破”的原则,有效承接全市“南北延伸、东西拓展”空间发展布局,充分利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动东峰路北延、108国道改线、丈子头连接线东延、府东街东延等“两纵两横”路网年内启动实施,推进东山大道、北大街东延等项目启动规划建设,发挥路网释放土地空间资源等优势,统筹推动生产要素、产业布局向东山地区倾斜。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民生资源集聚等优势,加快推进三墙路、新建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及早实施,全面推进保护性、功能性、保障性、社会性“四个更新提升”,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报告中提到,要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实施丈子头、杨家峪两大板块产业规划、国土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协调推动中智·五龙口智慧农批物流园、山西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多弗联创智造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开工,区文化活动中心等105个在建项目3月底前全面复工,高端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杨家峪水厂、府东街东延等42个新建项目3月底前开工15个以上。
在产业转型方面,杏花岭区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坚定实施“百千万亿”工程,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全面推动“全域数字杏花岭”建设。年内实现5G网络全覆盖及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加快龙潭、胜利东街、北中环数字平台经济发展,推动与华为、腾讯、百度等合作,推进元宇宙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百度物联网、智慧停车等项目实施,启动安全发展城市项目,建设数字治理试点。
在“三农”工作方面,杏花岭区“三农”基础好,发展潜力大。2022年,一产固投同比增长321.7%,全市第一。2023年,该区要坚定都市现代农业“特”“优”战略,促进“接二连三”发展,落实稳粮保供,促进农民增收,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好农业基本盘,完成5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启动李家庄等5个村土地整理。拓展经济林托管服务,代耕代种粮田4200亩以上。做大做强小杂粮生产加工,规模化种植小杂粮3000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在城市建设方面,2023年,该区要落实府城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启动实施南华门街区、工程队旧址、胜利街片区、城墙遗址公园、坡子街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深化汾河外滩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全面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城市会客厅。推进“五治五提升”行动,抓好“九乱”整治,完成建材小区、白龙庙小区、太原日报社宿舍等40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14条街巷,实施77.66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线缆入地、道路照明亮化等功能提升工程。新建二类以上公厕16座,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5个,升级改造垃圾分类站点50个,启动杏花公园建设,全面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潘侠在报告中介绍,2023年,杏花岭区还将集中力量办好12件民生实事:完成100个惠民直通车进社区试点;完成40场“免费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为老旧小区既有建筑加装23部电梯;建成5个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创建19个食品安全示范社区食堂;新建10块以上惠民篮球场;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服务,新建10个标准化心理健康多功能室;新建15个社区食堂;新建5个小游园、5块公共绿地;改造876座农村户厕;建设至少1所示范性公办综合托育机构;提升乡村医疗水平,补齐乡村医生短板;实施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帮助更多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圆梦。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