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榆次:从“炕头”走进百姓心头

发布时间:2022-12-14 11:07: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闫志轩 连正 报道)室外寒风凛冽,屋里讨论热烈。12月10日上午,几位村民放下饭碗,便陆陆续续来到刘改莲家,围坐在炕头上,七嘴八舌关心着村里的事情。

“咱村这么多孩子跑到几里外鸣谦村上学,来来往往的车辆看着就让人害怕,要是恢复了村里的中学,大人们就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

“可不是嘛,这几年秋峪线上的过往车辆是越来越多了,也没有个过街天桥,安全的确是个问题。”

……

村支委刘敬华边听边掏出小本本,逐条记了下来。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当下解决的,现场面对面答复;需要上会研究的,将反映到村党支部集体讨论拍板。

77岁的刘改莲,曾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现在是榆次区秋村支委委员,也是党员中心户,由她联系的12名党员、退伍军人和村民代表,组成一个微网格。村民们有什么事情,大家坐在一起说一说,这样的议事会差不多每个月要开几次。

一个个微网格组成的大网格,覆盖了榆次全区。刘改莲的微网格,就是榆次10991个微网格的其中一个。

榆次区全面建强网格党组织体系,增强基层组织网格密度,规范设置了965个全科网格党组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10991个微网格,同步设置网格党小组3549个、党员中心户6095户,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问题就地解决”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人们形象地形容榆次党建,是建在了百姓的“炕头”上,深入到百姓的心里头。

村民代表、党员在刘改莲家开议事会。 (连正 摄影)

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榆次区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村级组织基础。

“我们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仪军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力度,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注重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能推动乡村振兴、敢闯敢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现了208个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榆次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兰平介绍。

2021年换届以来,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3岁,比上届下降5.17岁;45岁及以下的党组织书记占比5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75%,比上届上升27.2个百分点;女性占比30%,比上届上升9.6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力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并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184个村实现了“三职合一”。

三年前,秋村违法占地建设商品房,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涉案,村党务、政务工作基本瘫痪,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首要任务就是找准问题、找到“病灶”。为此,榆次区委选派区级领导包村蹲点,整顿工作组进村办公。

以支部书记为引领,培育发展“领头羊”。2019年,回乡自主创业的副团军转干部张少轩回到秋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大学生返乡党支部党员王强担任了代理村委主任。

秋村党支部书记张少轩,父子两代都是退伍军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连正 摄影)

新班子上任后,以党建为引领,重塑党和政府的形象,把实现人才振兴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锻造三支队伍,实现乡村振兴”的构想。并设立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由干部家中办公到规范化、标准化办公的根本性转变。

以“三支队伍”为保障,锻造作为“主力军”。为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秋村党支部出台了《党员积分管理细则》,将其作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处理不合格党员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常态化开展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志愿者活动等,真正把党员履行义务、弘扬正气、无私奉献做在平时、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代表队伍发挥作用,通过有序运行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激励村民代表为秋村发展贡献力量。此外,积极鼓励复转军人投身家乡建设,从而形成“支部书记领着干、党员干部带头干、全体村民一起干”的治村新气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秋村把第三产业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突破口,组建了村集体的物业服务公司,收回外流集体资产,公开招租招标,年租赁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投资70余万元完成土地流转,提前进行了产业布局。

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民生实事也在有序推进:重开秋村卫生室,解决了百姓吃药难的问题;公开组织招标,保证了集体利益最大化;聘用法律顾问,主动维护集体权益;成立便民服务站,方便群众办事;组织爱心捐助,展示了秋村团结和谐新风貌;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秋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百万计划,新修了村内道路,整治了村内主干道违建,改善了人居环境;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兴建便民市场,并为村民发放福利、股份分红,偿还法院执行款……就这样,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面对困难不逃避不退缩,心里装着老百姓,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

秋村新貌。 (连正 摄影)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榆次区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推进“一堡垒五中心”建设,建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化解矛盾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榆次区西南街道办事处城隍庙社区康居小区,是2002年榆次区政府老城改造解困安置项目,是众多老旧小区的一个缩影,存在道路坑洼不平、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停车位缺失、绿化公共区域成为居民种菜的“自留地”,且无物业管理等诸多遗留问题。

街道邀请连任六届榆次人大代表和常委的知名企业家李爱兰出马,选举产生了业委会。以“红色基因”为依托,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小区志愿者“四方”构建起了小区自治领导小组,微网格长不漏一人一户敲门摸排,组建了小区单元微信群,“线上+线下”相结合,各方力量“一盘棋”,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通过“五部曲”自治法,实现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

居民们大事小事都找小区党支部,李爱兰(左四)成为小区居民的贴心人。 (连正 摄影)

居民桑慧兰说:“以前最怕停水了,洗澡、做饭突然停水,你说闹心不闹心?现在好了,支部建在了小区,他们和居民们生活在一起,党组织和老百姓零距离,我们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发一条微信,就能立刻找到贴心人。”

纵观榆次近年来发生的巨变,喜人景象的背后是抓党建强基础、抓发展惠民生、抓治理破难题的实践写照。靠着支部建在小区、建在网格、建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凭着卓有成效的党建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全区各项事业质的飞跃。

百舸争流,破浪者远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榆次正以更加澎湃的激情谱写绚丽华章,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