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石永科 报道)11月30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太原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郝瑞岗介绍了太原市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做好“内防反弹”和“外防输入”工作的相关情况。
目前,太原市本轮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迎泽区、尖草坪区、小店区先后解除静默管理,但是社会面病例尚未实现清零,高风险区数量持续处在较高水平。为巩固好当前的防控成果,尽快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流调溯源。进一步强化工作联动,一旦发生本土疫情,立即实行一人一专班,紧抓黄金24小时,做到“早、快、准、细”,最短的时间把风险人员“排干筛净”,对密切接触者、存在外溢风险的重点地区人员、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提前摸排,精准流调,快速管控,有效防范发生疫情扩散外溢。
严格集中隔离管理。加强集中隔离点建设,强化隔离点能力储备。规范集中隔离点管理,落细落实封闭管理、核酸检测、医废处理、消毒消杀等措施,严格落实隔离点工作人员登记造册、培训上岗、疫苗接种、集中住宿、核酸检测等规定,实行人员固定、闭环管理机制。全面落实集中隔离人员接收、入住、转运和解除的全程闭环措施,严格实施“三巡查、两监测、两消毒、日报告”管控措施,坚决防止隔离场所内部交叉感染。
严格居家隔离管理。居家隔离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做到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其他同居住人员接触。居家隔离期间赋红码管理,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做好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消毒消杀、生活保障等工作。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一律实施集中隔离或与共同居住人全部实施居家隔离。
严格居家健康监测管理。居家健康监测要选择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尽量保持相对独立,尽量使用独立卫生间。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黄码管理,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加强常态化核酸检测。风险职业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物品和环境的核酸检测,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关于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风险人员及物品环境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执行,做到应检尽检。各县(市、区)要在为群众提供免费、自愿、方便、快速的核酸检测服务的基础上,对进入室内公共场所的人员严格查验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及时精准划定高风险区。发生本土疫情后,依据流调溯源和分析研判情况,将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活动场所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将小区划为高风险区;如果病例住址近距离连片,高风险区可以扩大到社区。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学校、企业、园区、农村、城中村等发生疫情后,可按照“整体封控、分区切割、划小单元、网格管理”的策略高效开展疫情处置工作。高风险区内严格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封控措施。低风险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管理措施。低风险区内人员倡导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跨市流动须持前3天内3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倡议广大市民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尽量不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进入公共场所配合相关单位主动落实好扫验码、测体温、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戴口罩等各项防控措施,定期进行核酸检测;从外地回来或去过风险地区的要主动向社区和单位报备,主动配合落实好健康监测措施。
郝瑞岗介绍,当前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态势,太原市疫情虽趋稳向好,但持续有社会面人员检出,同时各交通场站第一落点核酸检测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呈上升趋势,其中相当大比例的感染者为有外溢风险重点地区的人员,太原市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为严密防范疫情输入引发新燃点,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快恢复太原市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太原市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外防输入工作。
强化重点地区外溢风险人员管控。根据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国家20条和省35条要求,在严格对高风险区返(抵)并人员落实7天居家隔离的基础上,结合疫情发生地外溢风险,经专家组综合分析研判,对存在外溢风险的重点地区人员实施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检疫登记为红标,期间赋红码管理,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实施集中隔离。
强化远端防控。通过交通场站微信公众号、航空公司、铁路局等途径,在旅客订购车票、机票时,提前做好告知工作,建议所有返(抵)并旅客提前登录支付宝搜索“太原市检疫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太原检疫预登记,在填报提交“抵并预登记”后,自动进行风险提示,告知其返(抵)并后的隔离管控政策,提醒并防范高风险区人员来并,减少疫情输入风险。
强化第一落点管控。各交通场站、公路卡口疫情防控检查站点对省外和省内的返(抵)并人员严格执行太原检疫登记和“第一落点”核酸检测。对高风险区和有外溢风险地区的返(抵)并人员,继续严格落实“落地核酸+点对点转运+精准赋码+分类管控”全链条闭环管控措施,采取7天居家隔离+4次核酸检测。对低风险区人员执行“单采单检、加急标识、优先检测、及时上报”的要求,开展落地核酸检测,分别间隔24小时再开展2次核酸检测,即“3天3检”。发现阳性感染者要第一时间排查同车厢、同飞机人员,由市防控办及时推送各县(市、区),各县(市、区)按照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控。对第一落点发现的阳性感染者,立即就地隔离管控,及时转运至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隔离诊治,有效防范疫情传播扩散。
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等不法行为。针对部分人员隐匿涉疫地区行程史、在高速口采取提前下车等方式刻意逃避检疫的行为,公安、交通及属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人员巡逻值守,采用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确保做到应查尽查、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营造群防群控社会氛围。
优化核酸检测程序。进一步优化交通场站、卡口的核酸检测程序,在严格落实“单采单检、加急标识、优先检测、及时上报”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核酸检测点位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信息采集台和核酸采样台间隔5米,确保核酸采样不扎堆、不聚集,避免采集核酸时的感染风险。同时,要配强交通场站核酸检测力量,提升核酸检测效率,优化“采、送、检、报”流程,采取为交通场站样本开辟绿色通道、指定检测机构、及时调度检测力量等方式,确保在6小时内出具检测结果,为及早追阳管控赢得时间。
构筑第一落点数字防线。针对交通场站、卡口检疫存在耗时长、重复工作、人群聚集、误检漏检、隐瞒行程等问题,太原市为太原站、太原南站、太原机场、交通卡口配置了“数字哨兵”。各交通场站、交通卡口要充分利用“数字哨兵”,对返(抵)并人员抵达交通场站后进行行程卡识别、到站登记,进一步提升检疫效率,降低误检、漏检,减少查验工作人员与旅客近距离接触,最大限度规避感染风险。
强化社区管控。各社区及时查看接收太原市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推送的返(抵)并人员检疫登记信息,对涉疫风险人员信息及时接收并纳入管理。同时,加强社区宣传和主动摸排,使广大居民形成外出返回主动向社区报备的自觉习惯,确保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全面掌握辖区人员外出旅居情况,按照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健康管理措施。对居家隔离人员要采取安装电子门磁等科技手段,严格规范落实居家隔离措施,严禁出现“居而不居、隔而不隔”,切实压实属地、单位及个人疫情防控责任。
加强货运司机管控。严格落实省外货运预约和货主报备制度。货主单位要建立省外货车来并预约制度,督促提醒货车司乘人员提前进行太原检疫预登记。货车司乘人员抵达后,目的地单位通过太原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向属地社区主动报备。省外货车司乘人员到达交通卡口后要自觉履行检疫登记制度。对检疫登记红标人员(高风险地区人员)或健康码为红码人员,货物实施“无接触装卸”,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对直接返程的检疫登记红标人员由属地或目的地单位接送专班“点对点”护送到高速口离并;对拟在属地停留的检疫登记红标人员或健康码红码人员,由属地防控办进行集中隔离。对蓝标人员(低风险地区人员)或健康码为黄码人员,货物实施“无接触装卸”,对拟在属地停留的货车司乘人员纳入社区管理,落实“5天5检”。
加强货运场站重点场所防控。货运场站等各有关单位要对所有进入本单位的货运车辆司乘人员全部进行检疫登记扫码确认,对在交通卡口已经进行过检疫登记的货车司乘人员,核验“分色标识”后纳入管理;对没有登记的,须现场进行检疫登记,相关信息推送到属地社区,纳入社区管理。
加强常态化防控措施。借鉴上海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对返(抵)并人员抵并不满5天者,不得进入全市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农贸市场、美容美发、洗(足)浴、室内健身、影剧院、歌舞娱乐、游艺厅、网吧、密室剧本杀、棋牌室等公共场所。在检疫登记时,登记界面予以弹窗提醒,对所有从无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的返(抵)并人员,在落实“三天三检”的基础上,第5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方可进入公共场所。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