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壮美画卷映姑射——河津市贺家庄村乡村振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11-09 16:14:3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秋尽冬临,天气渐冷。运城河津市僧楼镇贺家庄村巷道两旁,村民们正在平土挖坑,准备绿化。党群服务中心工地上,建筑工人忙着添砖加瓦,封闭屋顶,到处是一派火热的景象。这是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夯实基础凝聚磅礴力量

据了解,贺家庄村位于河津市东北角,北依姑射山脉,东邻稷山化峪,西接天涧大沟,素有“龙门锁钥”之称。全村2000余口人3800余亩耕地,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多年以来,当地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兼有杂粮、中药材等,2021年人均收入12000元。

锁钥大道拓宽改造顺利进行

2021年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统筹规划,多点发力,凝聚磅礴力量,全力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党支部书记王娟玲、第一书记贺彦红多方走访,了解群众需求,制定兴村方案。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所有党员下沉到各网格点,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组织申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面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对村委会老旧楼板房进行拆除,规划两层8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集党建、服务、村级组织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史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建阵地。组织退休返乡老干部,挖掘整理当地人文历史,积极筹建党建室、村史馆,开展党史村史教育,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年逾古稀的老书记贺胜利对村里的巨大变化激动不已:“两位书记确实出大力了,把村里的发展基础打好了!”

全民参与共建美丽乡村

贺家庄村历史上属于交通要道,从绛州府沿山直插黄河龙门,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被誉为“小绛州”。村东大门洞上“龙门锁钥”“姑山映秀”的石刻牌匾,历经风雨依然向人们昭示着当年的繁华。

近年来,随着河津高速北口的开通和稷西公路联通,为贺家庄村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支村委抢抓这一历史机遇,踔力奋发,积极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过去的贺家庄村基础设施薄弱,进出道路破败不堪,小街小巷凹凸不平,村庄积水严重,道路泥泞难行,环境卫生恶劣,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贺家庄村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范围,镇村两级主动谋划,靠前对接,积极争取交通、林业、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投资,全面铺开基础设施大整治,环境改善大提升工作。

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全村进行主管网建设共5000余米,支管网建设60000余米,同时改厕改卫、给水排水一起整治。高标准建设排水暗渠2000余米,贯穿全村低洼地带,彻底解决村域西高东低,排洪不畅,积水严重,雨污横流的问题。

提升进村道路标准。南北通行的锁钥大道全长1.5公里,东西通行的映秀大道长度1公里左右,全部进行路面修复,拓宽整治、绿化提升、路灯亮化、方便群众安全出行。贺家庄村巷道硬化于十多年前完成,由于当时标准较低,多数路面已破旧不堪,房前屋后巷道曲折,宽窄不一,杂物堆放。这次全部进行了整治和路缘石铺装,规划整齐、干净整洁、绿化美化一步到位。

巷道硬化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整治提升大大聚拢了人心,贺家庄村整修施工涉及五百余户村民,没有发生一起挡工事件。农忙时节,多数村民主动抽出时间帮忙平整巷道。第一书记贺彦红更是每天骑着电摩,逐路逐巷查验质量。目前,全村主辅巷道硬化已全部完成,绿化亮化正在紧张进行中。

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支村委因地制宜,积极用行动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贺家庄村土地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村民们世世代代土里刨食,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命根子。2022年,山西省财政统筹支持美丽乡村暨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项目建设,河津市将僧楼镇五村列入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区进行综合开发建设。通过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的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及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村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

贺家庄作为传统的农业村,粮食产量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广,全村粮食种植达5574亩,其中小麦2619亩,产量达785700公斤;玉米2730亩,产量达1228500公斤;中草药材150亩,产量达525000公斤。

支村委抢抓机遇,积极对接产业项目,打造有机粮食种植基地。成立农业产业开发公司,与超渊永合工贸公司结对发展。投资1600万元,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首批流转土地1000亩,签约农户130余户。规划建设配套项目1000平方米现代化粮仓、1000平方米农产品储存场、农业产业驿站及其它设施,开发生产“小绛州”牌优质石磨小麦面粉和玉米面粉,设计年生产能力180万斤,实现有机小麦“种植+储藏+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项目建成达效后,仅此一项,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0万元。同时利用天涧水利资源,打造生态智慧水产养殖园区,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力争在全省纯农业村镇中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打造山西省农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吴晓征 吴钰璋)

责任编辑:张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