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是苏区精神之源,红色文化资源也内涵丰富,赣南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缩影与见证。
赣南革命遗存和纪念场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见证赣南红色革命发生的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旧等,又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事迹。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纪念园、纪念亭、纪念塔、纪念碑等纪念设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遗址旧居及纪念设施近500余个点,其中有4处53余个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3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0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还有为数众多尚待保护与开发的革命遗存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267处。
其中赣南地区知名度高、教育性强的遗址遗迹主要有:于都的长征第一渡、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瑞金沙洲坝“红井”、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兴国县将军园、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会昌文武坝毛泽东旧居、石城红四军军部旧址、寻乌革命烈士纪念馆、南康陈赞贤烈士墓、赣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红军打来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
“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为著名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兴国山歌从“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红色歌谣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遽成长壮大,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歌谣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以瞿秋白、李伯钊等剧作家组织领导成立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剧团、中央苏维埃剧团以及轮训培养文艺人才文艺干部的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文艺团体,采用话剧、戏曲等十余种表演形式,创作演出了两百余部像《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为谁牺牲》等两百余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剧目,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苏区的崭新风貌。
报刊、漫画标语是苏区开展新闻宣传与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随着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中央苏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报刊出版发行工作。报纸和刊物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应地得到发展,据目前保存的史料及苏区报刊统计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了160余种,目前已发现130余种,其中江西苏区各县创办的报刊98种,仅赣南有80余种。
与报刊一样,苏区军民以漫画、标语为武器,与国民党进行了宣传战。古田会议后,根据会议“应该把全军绘画人才集中工作”“出版石印或油印的画报”的指示精神,苏区宣传工作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战,在报纸、刊物、墙报、传单、画报和墙壁上,以宣传画、漫画等形式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和革命标语。
以赣南党史、军史题材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冬梅》《翠冈红旗》《独立大队》《赣水苍茫》《梅岭星火》《宁都兵暴》《封锁线上的交易》《邓小平在会昌》《心动岁月》《特殊连队》《长征》《浴血坚持》《那时花开》等一大批文学、电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诠释和提升了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是成长于赣南的现代红色文化。
近年来,赣州实施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大力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人们学习党史、缅怀先烈、传承信仰。赣州先后编辑出版《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中国苏区简史》《中央苏区简史》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图书,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红色三部曲”。
《展翅之初——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8集专题节目在央视《国宝档案》栏目连续推出;26集红色文化启蒙教育动画系列片《红游记》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国产优秀动画片;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采茶戏《杜鹃哩咯红》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根据赣南《八子参军》的真人真事改编、拍摄了电影《八子》,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获“2019国防军事电影盛典优秀扶持影片”奖,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入围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旅部文华奖。
这一处处革命遗存、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一幅幅标语漫画、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了赣南人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之一,是赣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霍海斌)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