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王鑫 报道)9月19日,由北京中艺文旅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成果巡展”平遥站展览在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顺利开展。平遥古城与摄影结缘深厚。自2001年至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成为国内影响力巨大的摄影人的盛会。世界遗产主题展览落地同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让展览更具传播价值。
展览精选展出近百幅以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圆明园、避暑山庄、天坛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观看影像、阅读图片说明,仿佛置身故宫的太和门广场,感受“金水贯乾坤,太和观宇宙”的浩瀚宇宙观;又如泛舟于北海,静观碧照楼,体会“太液秋风正好看”园林境界;又如亲临颐和园、慈宁宫,体验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兴亡的沧桑感;又如抚摸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在回忆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比自豪。影展让观众近距离地把握历史的脉搏,直观地触摸文化遗产的肌理,在欣赏精彩摄影作品的同时,激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强烈的认同感。
“世界遗产影像学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是由著名摄影家梅生担任导师,在2018年和2019年带领两批共20位研究员,以“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作为创作主题,各自在10个月内进行大量的拍摄、研究,最后以“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论坛”为学术结果完成的摄影文化学术实验项目。
“世界遗产影像学”是梅生先生提出的影像研究课题。他主张影像研究要以“建立一个概念,寻找一种方法,完成一个体系”为学理基础和学术方法,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评判标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以图像和文字并重的方式对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现状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表达、展现和评述。梅生先生提出的“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理基础、学术方法和评判标准,是经实践检验的、成熟的思路、体系和方法,在影像研究、创作领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世界遗产的摄影作品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和风光摄影作品,其中蕴含着文献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内涵和外延。拍一座建筑,就要把建筑的造型、结构、材质、工艺、文化内涵给拍出来。梅生先生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语言与文字常常词不达意,而影像学则能提供一个更完整、更精确的表达。而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影像也更加利于传播。”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是不可替代的财富,它们反映的是历史、文化与艺术,同时反映了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并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形象功能,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摄影文化实验项目成果巡展”不仅是一个摄影专题展或几张照片,它更是研究世界遗产的一种语言方式,是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吁。摄影师们通过影像的记录与展现功能,梳理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类型、状貌,探究其产生、流变的根源,揭示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影像为文化传承提供指导。
据了解,本次巡展首展于2021年12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并在上海、保定成功展出,平遥站为巡展的第四站。平遥站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25日,未来还将在国内其他城市进行巡回展览。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