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农村、投身农业,才能激活农业农村一池春水,催绿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城市向南,有一群不曾引起广泛注意的年轻面孔,他们集聚于我市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区,紧贴大地,躬耕田野,以新思想、新技术、新表达注解着何为“新农人”,诠释着农村舞台同样大有可为。
吹响集结号,成立全国首家“青农联”组织
提及晋中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区,必提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组织,而这一组织的前身正是“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简称晋中青农联)。这是一个由青年参与组织、共同搭建的梦想舞台,他们中的多数人曾走出世代居住的山庄窝铺,但最终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农业新画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85后”青年程子昂是榆次人,也是晋中青农联最早的发起人。作为一名从农家走出的“海归”创业者,关于农业的出路问题,他想得更多。他认为,青年农民要想闯出一条路,必须抱团发展。2018年6月,在团市委的帮助下,程子昂集结身边的青年朋友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大家对他的想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支持,一群热血青年立即启动筹备工作。2018年8月,全国第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成立。
当年9月,由团市委主导,以集结青年力量发展农业为突破口,联合会出台《关于推进“晋中市青年农民产业联盟”方案》,9个企业基地率先加入产业联盟,包括干果水果基地、南果北种基地、鱼菜共生基地、小杂粮基地、红枣基地、畜牧基地、生态庄园、番茄基地、苹果基地,初步构建了品牌统筹、推广统筹、科研统筹和双创统筹发展新格局。
乘势而上,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团市委的积极推动下,联合会以“新理念、新知青、新业态、新生活、新作为”为引领,培育了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农业人才。
时不我待,农业发展如何迈向更广阔的未来?团市委充分发挥组织化动员优势,广泛凝聚青年力量,以晋中青农联为基础,推动成立晋中市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并积极联合市农业农村局、榆次区委,打造了以榆次区修文镇、庄子乡、北田镇、东阳镇涉农产业为核心,涵盖“产加销服”多种环节、“农文旅游”多种功能、“科工贸金”多种支撑、“人地财务”多个政策、“大中小微”多元主体的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区。
甩开膀子干,农广天地大有可为
夏日欢歌,在榆次区北田镇杜堡村程子昂的林果丰合作社里,新品种核桃挂满枝头,丰收指日可待。从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海归小资”,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核桃社长”,程子昂在“新农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在距离程子昂的合作社不远处的杨梁村,一座火龙果种植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采摘。园子的主人是“80后”青年李富春,曾在广东打拼。2014年,经过详细规划后,李富春选择返乡创业,在老家榆次研究火龙果种植。经过两年悉心培育,李富春的火龙果初次上市,就为他带来了40万元的收入。如今,他的果园面积超过30亩,每年约有1万名游客前来采摘,“每一茬果子都被一抢而空”。
李富春种出了热带水果,而在几公里之外,2009年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的周磊和妻子李丽丽,则利用所学的专业优势,建起了温室大棚,搞起了“鱼菜共生”循环生态农业。“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卖点”,用养鱼的水种菜,鱼进食排泄后,由微生物分解并提供养分,蔬菜吸收养分并净化水体。“实验完全从零开始,比如鱼和菜的配比,就经历了多次试验。”周磊说。2017年,周磊夫妇的“鱼菜共生”模式试验成功,共养殖鲈鱼4000斤、种植蔬菜3万斤。试验成功后,吸引了不少农户前来参观学习,周磊也开始走出去,为更多地区农业转型提供服务。
直播很火,榆次牛村的“清清苹果”也很火,这背后的推手正是牛村“80后”青年武祝琴。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武祝琴不恋京华恋故土,把创业之路定格在了苹果上,一回乡就注册了“清清苹果”商标。依托家乡美味的苹果,借助网上销售渠道,从一产到三产,从传统的苹果种植销售到“私人订制”,武祝琴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越发清晰。在品质保障上,走的是高标准打造种植示范园区和数字化智慧园区的路子;在产品加工上,打造的是集果蔬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电商为一体的产业园;在终端销售上,引进数字化云仓,组建“图文+视频+直播”的全站式电商服务生态体系。
紧邻城郊,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杜翔宇,因地制宜,正在探索“城市+农村”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生态园区;不当白领当农民的郝卫芳和丈夫张小军,将科学种植与创意营销“双管齐下”,把家乡的富硒黑小米推向大江南北……
这些人,这些勇敢的年轻人,这些智慧的年轻人,他们以“新农人”的身份,以晋中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的名字,在同一片沃土上奋斗,展示着晋中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区的澎湃活力、不竭动力。
当好接班人,扛起乡村振兴大旗
青年凌云志,追梦赤子心,握紧新时代乡村振兴“接力棒”,在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是“新农人”的新追求。
在团市委的组织引导下,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的组织力量、覆盖范围、社会影响不断强化。会员由刚成立时覆盖9个县(区)的52名青年新型职业农民扩展到如今覆盖11个县(区、市)的91人,他们多数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平均年龄32岁,主要从事干鲜果种植、养殖畜牧、设施蔬菜、休闲观光农业、立体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电商、农资服务、农贸等农业产业。
如今,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通过与欧盟青年农民联合会及芬兰、荷兰、爱沙尼亚等国青年农民组织进行广泛联系、开展交流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启“青年农民民间社会团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走出加强国际农业交流的新路子;与芬兰青年农民联合会签署“兄弟联盟”协议,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为青年农民开展国际合作打开了新窗口;与墨西哥农业组织就“墨西哥成立青年农民组织事宜”交换意见;与津巴布韦农业组织就“津巴布韦青年农民来晋学习”进行多次交流,并达成友好合作意向。
“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全面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积极为青年到乡村基层服务锻炼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在广阔的乡村一线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团市委副书记周建喜这样讲。
在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示范区,这些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已成长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史俊杰)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