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修缮古城墙,保护修复古民居,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历经沧桑岁月,城墙巍然屹立,民居古朴秀美,生活环境便利舒适,平遥古城换羽新生,千年风华再展新颜。
2021年10月初,山西省出现秋季最强降水,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遥城墙 15 处内墙女墙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5处城墙出现严重裂缝。“外砖内土”结构的古城墙禁不住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夯土在风雨里开始向下滑落。
城墙安危,牵动着每一位心系平遥古城人的心。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各级专家组迅速到位,全力支持山西省因灾受损文物抢险和保护修缮工作。从2021年10月25日,抢险修缮工作正式开始,截至目前,古城墙已经全部完成修缮。
“平遥古城墙的抢修工程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规范要求来施工,城墙修复后保持原来的形制。”邵帅从事平遥城墙的维护工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他一直坚守在古城墙抢险修缮施工现场。
平遥城墙管理处张志进主任介绍,这次修复后的古城城墙风貌依旧,不过将更加坚固。而随着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搭建,遗产保护将更加科学。、
图为无人机鸟瞰平遥古城。 梁生仁 摄
平遥古城书院街葫芦肚巷7号浑漆斋大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院子古朴秀美、雕梁画栋,吸引着来人驻足。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长满荒草,无人问津的旧院子。
1997年7月,平遥古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平遥还是贫困县,像这样大规模的院子,政府修不起,所以向社会拍卖。当时,工艺美术大师耿保国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并向银行贷款,最终买下了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宅。耿保国刚买下的时候,这里一片凋敝,过厅抬头就能看见天,屋顶的草有半人高。耿保国一边做漆器,一边修复房屋,断断续续修复了20多年,至今还没完工。
不仅深宅大院如此,普通的民居也大多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的危险。古城近3800处民居,保存完整的只有400处。如何保护好传统民居,使古城保持活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平遥县开始下大力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2012 年,平遥县对古城内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出台了保护修缮补助办法,财政补助工程费用总额的三分之二,产权人承担三分之一。 2013 年,调整为根据民居价值和残损程度,分为九个等级,按每平方米 400 元至 1400 元不等的标准予以补助。
据了解,该项目从2012年实施以来,县财政先后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修缮院落104所、1000余间民居,受益居民达900余人。通过实施这一办法,发挥了财政有限资金投入的撬杆作用,有效调动了保护修缮民居的积极性,改善了古城内居民的生活环境。2015 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
平遥县总投资13.9亿元、建设期为3年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是“古城1号工程”,是山西省、晋中市的重大工程。项目覆盖了古城121条街道,包括30.22公里的综合管线工程、道路改造与恢复工程,还包括城外约5.25公里的电力通道工程,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给水、燃气、消防等地下管道进行综合提升改造。
项目实施完毕后,将彻底解决古城供水供电、管网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居民的取暖可实现‘煤改电’;消防和自来水不再共用管道,既能解决水管年久渗漏的问题,还能满足消防用水需求;雨水和污水也能实现分离,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还将解决古城文化遗产安全保护问题,消除文物本体安全隐患,提升文物消防应急能力。”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王龙飞介绍,在项目实施中,他们将坚持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古城遗产安全、确保古城历史风貌、确保居民正常生活。”
做推光漆器生意的胡晓鹏深感项目改造带来的便利,“以前时常断水断电,做生意就怕这个,这次改造基本覆盖了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解决了断水断电、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闫志轩 张春玲)
责任编辑:张煜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